深夜的云栖村像被按下了静音键,沉沉地卧在群山的怀抱里。只有零星几户人家的窗户还亮着灯,暖黄的光晕透过窗棂,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黑夜里撒落的几颗星星,孤独却温柔。远处的田埂间,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鸣唱,还有村口老黄狗的低吠,声音被夜色稀释,变得模糊而遥远,更衬得整个村庄静谧得像一幅水墨画。
节目组驻扎的小院里,王磊的房间却是另一番景象——白炽灯的光芒刺眼而明亮,透过米白色的窗帘,在院子的地面上投下一个方正的、边缘清晰的光斑,与周围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仿佛在墨色的宣纸上硬生生滴入了一滴雪白的颜料。房间不大,约莫十平米见方,墙角堆着几个装满器材的纸箱,箱口敞开着,露出里面的摄像机和三脚架;靠墙的折叠床上,被褥胡乱地堆着,床单上还沾着几根草屑,显然是匆忙间没来得及整理。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味:桌上那杯早已凉透的速溶咖啡,杯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水珠顺着杯身缓缓滑落,在桌面上留下一道深色的水痕,咖啡的焦苦味混合着水汽,变得有些发酸;旁边散落着三个捏皱的烟盒,分别是不同的牌子,显然是随手抓来就抽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有的还冒着微弱的青烟,青烟袅袅上升,在灯光下形成一道细长的、晃动的烟柱,最终像被无形的手打散,消散在空气中;还有打印机工作后残留的墨粉味,淡淡的,却带着一丝机械的冰冷,与房间里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
房间正中央的墙壁上,挂着一块半旧的白色白板,白板的左上角缺了一个小小的角,边缘因为长期使用而有些磨损,露出里面浅棕色的木质边框,边框上还沾着几点干涸的马克笔痕迹,像是没来得及清理的旧时光。白板上,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线索,红色的字加粗标注着关键信息,蓝色的箭头像一条条穿梭的藤蔓,将一条条线索紧密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复杂而严密的蜘蛛网,而所有箭头的最终归宿,都是白板中央用黑色粗马克笔写下的两个大字——陆砚辞,字迹遒劲有力,每一笔都像是刻在上面一样。
凑近细看,每一条线索都带着清晰的指向性,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早已注定的答案,每一个字、每一个标注,都凝聚着节目组这些天的观察与发现:
- 用黑色马克笔写的“影视道具技巧”旁边,画着一个简笔画式的卡扣示意图,卡扣的形状、位置标注得一清二楚,旁边用红色小字密密麻麻地补充着:“拍摄Day3,陆先生路过道具间,仅看一眼便指出‘古装头冠卡扣安装反了,易脱落’,后又提醒‘铜镜反射角度不对,会穿帮’——此为专业影视道具师才懂的细节,与陆砚辞早年担任《江湖志》剧组道具指导的经历完全吻合,非外行能凭‘兴趣’掌握。”
- 蓝色马克笔写的“林舟”二字被一个红色的圆圈圈住,像一个核心枢纽,三条蓝色箭头从圆圈出发,分别指向“陆砚辞(日常事务联络人,代收发快递、处理琐事)”“山民001(所有作品版权代理,出版社唯一对接人)”“樵夫(音乐作品发行代理,音乐平台合作洽谈人)”,箭头旁用红色荧光笔标注着:“唯一交叉关联人,无其他第三方介入,直接证实陆砚辞、山民001、樵夫三者为同一人,排除巧合可能。”
- 绿色马克笔写的“书法字迹”下方,用透明胶带贴着两张小小的彩色照片——左边是陆砚辞签收节目组快递时写下的签收单,右边是十年前《江湖志》影视剧本上的导演签名,两张照片被放在一起比对,旁边用黑色水笔标注着详细的笔法特征:“字迹比对高度吻合:1. 收笔处均有微顿,形成‘方尾’;2. 横画左低右高,倾斜角度约5°;3. ‘辞’字的‘舌’部,均为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画略向左偏——笔迹鉴定学中,此三点为个人独有笔法习惯,模仿难度极高。”
- 黄色马克笔写的“书房藏书”后面,用小字列着一长串书名,从《江湖志·射雕篇》初版纪念版(扉页有作者亲笔题字),到《科幻三部曲》精装收藏版,再到《凡人寻仙录》未发布手稿(稿纸右上角有编号“F-073”),每本书名后面都画着一个感叹号,最后用红色粗笔总结:“全套精装+绝版孤本+作者级批注(如《青云问道》P327批注‘此处碧瑶台词应加哽咽感’)+未公开手稿→绝非普通读者收藏,只有创作者本人才能拥有如此完整、且带有创作痕迹的藏品。”
- 橙色马克笔写的“吉他指法”旁边,画着一个简易的吉他指板示意图,指板上用红色圆点标注出“二品”的位置,旁边标注着:“张捷故意弹错《青溪谣》前奏指法(无名指按三品),陆先生当场纠正‘应按二品,用指腹拨弦’,并亲自示范——其弹奏的音色、节奏、细节处理,与‘樵夫’在音乐平台发布的《青溪谣》demo原版分毫不差,尤其‘尾音延音0.5秒’的处理,为‘樵夫’独家演奏细节,外人无从知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