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清唱的余韵还在书房里袅袅回荡,那一句“青云山巅雪,问道人世间”的温柔唱腔仿佛还萦绕在耳畔,直播间的狂欢尚未平息,互动环节便在观众近乎沸腾的热切期待中拉开帷幕。经过刚才的“原版暴击”,无论是现场的张捷、苏晴,还是屏幕前的数百万观众,都对陆砚辞书桌前那一堆堆手稿充满了近乎虔诚的好奇——在他们眼中,那些泛黄的纸页早已不是普通的文字载体,而是藏着无数创作惊喜与文娱传奇的“宝藏”,每一页都可能揭开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
当弹幕里“想看《科幻三部曲》手稿”“求陆神讲讲新作品”“科幻题材太期待了!”的留言如潮水般刷成一片时,陆砚辞对着镜头温和一笑,轻轻点了点头,从书桌左侧拿起那摞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手稿。这摞手稿约莫半尺厚,用一根深棕色的牛皮绳松松捆着,绳结处还系着一个小小的木质挂坠,是陆砚辞亲手雕刻的星星形状;纸页选用的是略带粗糙质感的道林纸,这种纸吸墨性好,书写时不易晕染,边缘已经微微泛黄,甚至能看到几处因反复翻阅而卷起的毛边,显然是经过了无数次修改与打磨;手稿的封面上,用黑色钢笔工整却又带着几分随性地写着“科幻三部曲(初稿)”,字迹遒劲有力,旁边还有一行用红色铅笔标注的小字“2020-2024 云栖村”,清晰地记录着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与地点,像是在为这段隐居创作的岁月留下注脚。
他小心翼翼地解开牛皮绳,将手稿轻轻摊在铺着洗得发白的蓝布的书桌上,指尖拂过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与批注,眼神中瞬间闪烁起创作时独有的光芒——那是一种沉浸在故事世界里的专注与热忱,仿佛此刻的他不是在面对数百万观众的直播,而是独自坐在云栖村的清晨里,与笔下的角色对话。“这是我最近几年在构思和创作的一个系列,”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对作品的珍视,“还在打磨阶段,很多细节、人物关系都没完全敲定,今天就先和大家简单聊聊创作思路。”
直播间瞬间陷入一种奇异的安静,弹幕的刷新速度骤然下降,原本热闹的评论区只剩下零星几条“认真听陆神讲”“别刷了,错过细节要哭!”的提醒,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这可是陆砚辞隐退十年后,首次公开全新创作的科幻题材,无论是追了他多年的书粉、觊觎版权的影视从业者,还是单纯热爱科幻的普通观众,都不愿放过这堪称“历史性的一刻”,仿佛只要多听一个字,就能提前触摸到这部未来经典的轮廓。
“第一本叫《星尘归途》,”陆砚辞翻到第一册的扉页,上面用铅笔画着一张简单却精致的宇宙星图,蓝色的线条勾勒出银河系的旋臂,红色圆点标注着“地球坐标”,黄色三角标记着“阿尔法空间站”,黑色箭头指向“黑洞跃迁点”,旁边还用红色铅笔写着一行引人深思的小字:“人类的归途,是故乡的坐标,还是心中的信仰?”他指尖轻点星图,轻声解释道,“核心故事围绕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孤独漂流展开——未来百年,地球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人类文明面临灭绝危机。为了延续火种,一支由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方舟舰队’应运而生,他们带着地球的基因库、文明典籍,乘坐五艘巨型宇宙飞船,踏上了寻找新宜居星球的旅程。”
“途中,他们不仅要遭遇黑洞引力场的拉扯、星际尘埃暴的冲击、未知宇宙射线的辐射,更要面对舰队内部的猜忌与分歧。”他顿了顿,翻到一页带有密集批注的手稿,上面用蓝色钢笔写着“主角林舟的抉择:放弃少数人,拯救舰队?”,旁边还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下方有一行小字批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比如主角林舟,他是舰队的首席导航员,也是一名单亲父亲,女儿林星患有罕见的‘星尘综合症’,需要特殊的基因药剂维持生命,而这种药剂在舰队里仅剩一支,且只能供一人使用。当舰队遭遇星际尘埃暴,必须抛弃受损的三号船舱才能保全整体时,三号船舱里恰好有一位能合成药剂的科学家,以及其他三十名船员。此时,林舟的女儿病情突然恶化,急需药剂,而科学家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先保证他的安全,才愿意合成新的药剂。”
陆砚辞的声音带着一丝对角色的共情:“这就是我想展现的核心矛盾——当‘家园’成为遥远的回忆,当至亲的生命与集体的存亡摆在面前,人类该如何重新定义‘归途’?是为了守护女儿,放弃三十条生命,还是为了顾全大局,牺牲至亲?这种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才是《星尘归途》真正想探讨的主题。”
“第二本《时光回响》,”陆砚辞继续翻动手稿,这一册的扉页上画着一个破碎的时钟,时针指向凌晨三点,分针却停留在下午六点,表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像是被时光侵蚀过一般,“核心围绕‘记忆与时间’展开。在我构建的未来世界里,人类已经掌握了‘记忆芯片’技术——这种芯片可以植入大脑,不仅能完整储存一个人的所有记忆,还能通过技术手段修改、删除甚至移植记忆。主角陈默是一名‘记忆修复师’,专门帮人找回因芯片故障或意外丢失的关键记忆,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记忆逻辑的精准把握,成为了行业内的顶尖高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