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捐的“乡音计划”公益组织,当天下午就发了篇推文,封面是云栖村孩子们拿着新竹笛的照片——有个小男孩正对着笛孔哈气,另一个女孩在看笛身上的麦穗,眼睛弯成了月牙。推文中写:“感谢陆砚辞先生,更感谢他带起的‘音乐+公益’新风潮。之前我们去偏远学校,只能给孩子们带些塑料笛子,有的孩子连‘钢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陆先生的捐赠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孩子的美育不是‘额外需求’,是他们该有的权利。音乐从来不是城里孩子的专属,它该长在稻田里,长在竹笛声里,长在孩子们的笑里。”
面对突然涌来的赞誉,陆砚辞的反应还是和平时一样。那天节目组想做个临时采访,找到他时,他正蹲在图书馆的绘本区,帮孩子们整理刚到的音乐绘本。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手里的书上,书页上画着彩色的钢琴键,油墨香混着野菊花的香,飘在空气里。
他拿起一本画着小女孩吹竹笛的绘本,递给旁边凑过来的小女孩——那孩子就是早上带头唱歌的那个,现在正攥着竹笛,小声问“姐姐吹笛的样子是不是这样”。陆砚辞笑着点头,然后才看向镜头,语气没什么起伏,却透着实在:“我做这些,不是想贴‘公益’的标签。之前在村里待着,早上总能看到孩子们蹲在田埂上,听李大爷吹竹笛,眼睛亮得像要粘在笛子上。我知道他们喜欢,就是没机会。刚好《麦浪》有这笔收益,我又能联系到基金,那就做了。”
他顿了顿,伸手帮旁边的小男孩把翻卷的书页捋平,接着说:“这和我写歌、写故事一样,都是‘力所能及’。看到有人需要,自己又能帮上,就伸手搭个手。比如孩子们想要竹笛,我刚好能帮他们买到;他们想上课,刚好能帮他们请老师。没什么复杂的,就是把能做的事做好。”
这段采访放上网后,弹幕像潮水一样铺满了屏幕,没有华丽的赞美,全是实在的感动:
- “‘眼睛亮得像粘在笛子上’,这句话戳到我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看到城里孩子的电子琴,也是这样的眼神,谢谢陆先生懂这种喜欢!”
- “不是‘我要做公益’,是‘我看到需要,刚好能帮’,这种不刻意的善良,比任何宣传都让人佩服!”
- “之前喜欢《麦浪》是因为旋律,现在喜欢是因为它变成了孩子手里的竹笛,变成了图书馆里的绘本——这才是一首歌最好的结局吧!”
- “作为乡村音乐老师,真的谢谢陆先生!之前我们学校只有两台旧电子琴,现在终于能添新乐器了,孩子们知道后,昨天兴奋得没睡好!”
傍晚的暮色又漫过来时,图书馆的灯还亮着。陆砚辞坐在窗边的竹椅上,手里拿着本没看完的绘本,却没怎么翻页——窗外传来孩子们练习竹笛的声音,有的调子走得有点远,有的还吹错了音,却像刚抽芽的小苗,透着鲜活的劲儿。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稻田的清香,带着孩子们的笑声,还带着竹笛的清响,落在他手里的书上。
他抬头看向窗外,能看到孩子们围着李大爷,有的举着竹笛问“这样握对不对”,有的在模仿李大爷晃笛子的样子。暮色里,他们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和图书馆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一幅暖融融的画。
陆砚辞知道,《麦浪》的旋律其实没停。它没留在排行榜上,没停在演唱会的掌声里,而是变成了孩子们手里的竹笛,变成了图书馆里的绘本,变成了李大爷教孩子们吹笛的调子,变成了风里飘着的、带着希望的声音。
这才是《麦浪》真正的延续——不是有多火,不是有多多人听,而是它能落在实实在在的地方,能让需要的人感受到温暖,能让孩子们知道:喜欢音乐不是奢望,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吹着竹笛,唱着歌,把心里的喜欢,变成能听见的声音。
这种延续,比任何榜单上的名次,比任何舞台上的掌声,都更长久,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