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垒听得若有所思,手里的红薯都忘了吃,过了会儿才笑着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挺想看看这‘太极号’飞起来的样子,还有那只硅基白泽,肯定比金属怪兽有意思。”他放下热茶,没再多打扰,轻轻带上门,把书房的安静和雨夜里的科幻世界,留给了陆砚辞。
第二天早上,雨停了,林舟来书房找陆砚辞拿东西,看到桌上的手稿,忍不住翻了几页,越看越惊讶,掏出手机把其中描写“太极号”和“白泽”的片段拍了下来,发给了国际科幻协会的负责人马克——之前因为《凡人寻仙录》的海外版权,两人有过联系,马克一直很关注陆砚辞的创作。
没过多久,马克的回复就来了,消息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惊讶与期待:“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科幻创作思路!之前接触的东方科幻,大多是把武侠、仙侠和科幻简单结合,比如‘会飞的机甲侠客’,但陆先生的作品完全不同——他把太极的哲学思想作为飞船动力的核心设定,把《山海经》的神话意象转化为硅基生命体的原型,这是深度的融合,不是表面的点缀!”
“这几乎是一个未被充分开发的全新领域!”马克的消息一条接一条地发过来,“西方科幻受工业革命和战争历史影响,更强调‘技术征服’,而陆先生的作品里,有‘天人合一’的东方理念,这种差异不是冲突,而是互补!我们非常期待看到完整的故事,甚至想在协会的年度期刊上刊登这些片段,让更多科幻创作者看到——原来科幻还能有这样的东方表达!”
林舟把马克的回复转给陆砚辞时,他正在院子里收拾被雨水打落的树枝,看到消息,只是笑了笑,把手机递给林舟:“挺好的,能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科幻,也不错。”说完,又低头继续收拾树枝,仿佛昨晚那个构建星际世界的人,和现在收拾院子的人,是同一个,却又都只是他生活里的一部分。
没人知道,马克的这条回复,已经为未来的“科幻文化输出”埋下了坚实的伏笔——当东方的太极纹路在星际间亮起,当山海经里的白泽与外星生命对话,一种全新的科幻表达,正悄悄从云栖村的雨夜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