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发布会与陆砚辞的理念,在广大创作者群体中掀起了巨大反响。
某网络作家“青灯”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字里行间满是激动:“我写了五年网文,去年被人全文抄袭,对方改了个书名,就堂而皇之地在另一个平台上架,还靠抄袭作品赚了稿费。我想维权,咨询律师要收2万元代理费,诉讼周期至少半年,最后可能还拿不到赔偿,只能忍气吞声。现在有了线上免费登记,我昨天刚把新作品登记了,不到10分钟就提交成功;还有预警系统和维权基金,以后再遇到抄袭,再也不用怕‘维权成本比损失还高’了!终于可以挺直腰板,放心大胆地去创作,不用总担心‘辛苦写的东西被人偷走’!”这篇文章被转发超10万次,评论区里满是有相似经历的创作者的共鸣。
音乐人联盟也迅速响应,发起了“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的行业倡议。倡议书中写道:“每一首原创歌曲,都凝结着音乐人的心血;每一段旋律,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拒绝抄袭、抵制侵权,不仅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更是对音乐行业未来的守护。”倡议发布仅3天,就获得了超过10万名音乐人的签名支持,其中既有知名歌手,也有独立音乐人、校园歌手,甚至还有音乐制作人、编曲师——大家自发在社交平台转发倡议,配上自己的原创作品片段,呼吁“用行动守护原创”。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平台也开始主动对接“创作者版权保护计划”:某文学网站宣布,将在作者后台接入“线上版权登记入口”,作者发布章节时可同步申请登记;某音乐APP则与“抄袭侵权预警系统”联网,一旦检测到用户上传的翻唱作品未获授权,将自动提示“需获取原创者许可”,否则不予通过;甚至有短视频平台推出“原创保护标签”,已登记版权的作品将获得专属标签,平台优先推荐,且对侵权搬运行为“零容忍”。
午后的阳光变得柔和,国家版权局官网的“线上版权登记平台”访问量持续攀升,后台数据显示,仅发布会当天,就有超过5万名创作者提交了作品登记申请。在某创作者社群里,有人晒出自己的电子版权登记证书,有人讨论“怎么用预警系统查侵权”,有人分享“维权基金的申请流程”——一股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的清新之风,正带着暖意,在文娱行业的每个角落吹拂,为无数创作者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也为行业的未来,注入了清澈而持久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