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185章 观众心态转变,“理性追更”成主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5章 观众心态转变,“理性追更”成主流

报告中的数据,很快在现实案例中得到了生动印证——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铺天盖地宣发的作品,正靠着观众的“理性选择”和“自发安利”,实现“逆势翻盘”。

最先“出圈”的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父亲的工厂》。这部由实力派演员张国立、何冰主演的电影,讲的是上世纪90年代,国营工厂老厂长陈明坚守岗位,带领工人克服困难、转型求存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却满是真实的细节——老厂长对着破旧的机器叹气时眼里的红血丝,工人凑钱给工厂买原材料时攥紧的皱巴巴的纸币,女儿劝父亲退休时两人的争执与和解,每一个场景都像发生在身边的事。

电影上映初期,因为没有流量明星参演,宣发费用不足百万,排片率仅3.5%,首日票房只有80万,不少影院甚至把它的场次安排在“早场”“午夜场”。但看过的观众成了“自来水”:有人在豆瓣写下5000字长评,分析“老厂长的坚守背后,是一代人的工匠精神”;有人在朋友圈分享“看电影时想起我爷爷,他也是国营工厂的工人,眼泪止不住地流”;还有人自发组织“包场”,请身边的朋友、家人去看,说“这样的好电影,不能没人看”。

就这样,靠着观众的口耳相传,《父亲的工厂》的排片率慢慢提升:上映第5天,排片率涨到8%,票房突破5000万;上映第10天,排片率达到15%,票房破2亿;最终,这部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突破5亿,豆瓣评分稳定在8.2分,成为今年“票房黑马”。有影院经理感慨:“以前我们排片看‘明星流量’,现在看‘观众口碑’——《父亲的工厂》每天都有观众打电话问场次,上座率比很多流量电影还高,我们不得不加场。”

另一部逆袭的作品,是低成本网剧《老街故事》。这部由新人导演执导、零宣发上线的网剧,讲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邻里情:张家奶奶帮李家看孩子,顺便教孩子包粽子;王家大爷退休后,免费帮邻居修收音机、补自行车;过年时,全胡同的人聚在大院里包饺子,谁家有事,大家都伸手帮一把——没有狗血的矛盾,没有夸张的滤镜,甚至演员的妆容都很朴素,却满是“人间烟火气”。

网剧上线初期,在视频平台的“角落”里无人问津,首日播放量只有120万。但看过的观众,开始在弹幕里“自发安利”:“这剧太真实了!我小时候住的胡同就是这样的”“看到张奶奶给孩子煮糖水梨,想起我姥姥,好温暖”“没有狗血剧情,只有平淡的日常,却看得停不下来”。这些弹幕被其他观众看到,有人好奇点进去看,看完又加入“安利大军”——有人在微博发“胡同日常片段”,话题#老街故事里的人间烟火#很快登上热搜;有人在短视频平台剪“邻里互助名场面”,播放量突破5000万;甚至有海外观众留言“求字幕,想看看中国的胡同生活”。

最终,《老街故事》的总播放量突破10亿,豆瓣评分8.5分,还被网友评为“今年最治愈的网剧”。新人导演在采访时说:“我们没想着靠流量火,只是想拍点真实的故事。没想到观众这么买账,很多观众的弹幕比剧情还感人——是观众的理性选择,给了我们这些小成本作品机会。”

如今,打开视频平台、网文APP,随处可见观众“理性选择”的痕迹:弹幕里,不再是“哥哥好帅”的刷屏,而是“这段剧情逻辑有问题”“演员这里演得真好”的讨论;评论区里,不再是“刷出来的五星好评”,而是“内容扎实,值得一看”“剧情拖沓,不推荐”的真实反馈;甚至在选书、看电影时,观众会主动去查“有没有刷分”“是不是真实口碑”,再决定要不要“追更”。

就像《父亲的工厂》弹幕里,有观众自豪地说:“以前总说‘观众是上帝’,但我们更想做‘清醒的观众’——我们不是傻子,不会被流量骗,不会为烂内容买单。真正的好作品,哪怕一开始没人知道,也会靠实力被看见,因为观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这场观众心态的转变,看似是“理性追更”成了主流,实则是文娱行业“内容为王”的初心回归——当观众不再盲目追逐流量,当优质内容能靠口碑突围,整个行业才会真正进入“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而这,正是所有观众期待的“干净、健康的文娱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