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天刚亮透。陈默团队官方账号更新的vlog,以一段无人机航拍镜头开篇,瞬间攫住了所有观众的目光——镜头从百米高空往下掠,一望无际的碧绿草海像被熨烫过的绸缎,随着风的节奏轻轻起伏,草叶尖沾着的露珠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银辉;远处的天空是纯粹的湛蓝色,没有一丝云絮,直到地平线处才与草海融成一片淡青,像上帝随手打翻的调色盘,壮阔得让人忘了呼吸。
“这不是特效吧?”弹幕里立刻跳出成片的惊叹,“我去年去锡林郭勒,就是这个样子!风一吹,草能没过脚踝,天蓝得能让人醉!”
镜头缓缓拉近,落在一片地势稍高的缓坡上。团队成员们的身影在草海里格外显眼:老周穿着卡其色工装裤,蹲在地上,手里捧着陆砚辞的手稿,指尖划过“武帝祭坛,直径三十六米,暗合天罡之数”的字迹,眉头微微蹙着,像是在比对什么;小吴扛着沉重的激光测距仪,从坡顶往坡下走,仪器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周哥,这边到那边是三十五米八!还差二十厘米!”他扯着嗓子喊,声音被草原的风裹着,传得老远;旁边的美术指导李姐,手里拿着一张打印好的祭坛设计图,蹲下身,用石头在草地上画了个粗略的圆圈,“圆心得再往北边挪一点,你看手稿上写‘祭坛正北对应紫微星’,咱们得对着指南针调方向。”
阳光渐渐烈了起来,晒得人皮肤发烫。老周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落在手稿上,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那页纸上,除了“直径三十六米”的标注,还有陆砚辞用红笔写的小字:“祭坛基座需借草原天然地势,不可人工垫高,需让祭坛与草海融为一体,仿佛从土地里长出来一般。”“我们不是在搭景,是在找‘对的地方’。”老周对着镜头解释,手里的手稿被风掀起一角,他赶紧按住,“陆先生说,武帝祭坛是‘天地灵气汇聚之地’,人工搭的再像,也少了自然的魂。这片草原亘古就有,风、阳光、土地的气息,都是天然的布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最契合手稿描述的那块地。”
vlog里藏着许多让人惊喜的“自然馈赠”——凌晨五点的晨雾是第一个意外。那时团队刚起床,准备去坡上勘测,推开车门就愣了:雾像淡青色的纱,从远处的草甸漫过来,贴着地面走,沾在裤脚,凉丝丝的。草叶上的露珠被雾裹着,亮晶晶的,阳光刚从地平线冒头,金色的光穿过雾层,在露珠里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星星。摄像师小张没顾上拿三脚架,举着相机就往前跑,“这得拍下来!”他的声音里带着激动,镜头里,雾慢慢流动,草海若隐若现,像极了《焚天武帝》里描写的“灵雾弥漫的秘境”。导演凑过来看取景器,笑着说:“比棚里用干冰造的雾自然多了——干冰的雾是冷的、僵的,这个雾是活的,会动,会跟着风走。苏璃在这里疗伤的戏,背景就用这个,不用加任何特效。”
傍晚的马头琴声是第二个意外。收工时,风里突然飘来低低的琴声,不是录音棚里精致的版本,带着点粗糙的颗粒感,还有草原特有的苍凉,从远处的牧民帐篷那边传过来。录音师老王立刻停下手里的活,从背包里掏出便携录音设备,“等等,这个声音好!”他举着麦克风,顺着琴声的方向走,直到能清晰录下每一个音符。帐篷里的老牧民看到他们,笑着掀开帘子,邀请他们进去喝奶茶——原来琴声是老牧民的孙子在练琴,孩子才十岁,手指还没完全长开,弹得不算熟练,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导演跟老牧民聊了会儿,最后商定,正片里苏璃和萧烬在草原赶路的夜晚,背景音就用这段真实的马头琴声,“没有配乐师能调出这种感觉,”导演对着镜头说,“这声音里有草原的风,有帐篷里的奶茶香,有孩子的心跳,比任何人工合成的音效都更有灵魂,更贴近那个玄幻世界的本源。”
随行导演在vlog结尾,对着镜头念了一段陆砚辞的话:“陆先生在给我们的邮件里写,‘自然是最好的布景,真实的元素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你在棚里造一百次草原,不如去真草原站一天——风的方向、云的形状、草的气味,都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终于懂了,为什么他坚持要实景拍摄——这些真实的细节,不是‘加分项’,是一部好剧的‘根基’。”
这段三分四十秒的vlog,发布不到一小时,转发量就突破了五十万。网友的评论像潮水般涌来,每一条都透着激动:
“我哭了!这才是玄幻剧该有的样子啊!不是五毛特效堆出来的假场景,是真的去草原拍的!每一帧都能当壁纸!”
“对比一下我昨天看的某仙侠剧,绿幕抠图的草原连草的纹理都模糊,再看这个,草叶上的露珠都能看清,这诚意差了一百条街!”
“给剧组跪了!是真的在用脚丈量土地,用心做剧!陆砚辞选陈默导演太对了,两个人都是‘细节控’,这剧不爆都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