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238章 苏醒的古城与引爆的赞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8章 苏醒的古城与引爆的赞誉

建筑博主“古建君”则聚焦灯光与建筑的契合度,发文《从武帝城夜景看“灯光如何为古建筑服务”》:“灯笼的光没有盲目追求‘亮’,而是精准照亮了武帝城的建筑细节——斗拱的榫卯结构在暖光下清晰可见,光的角度刚好避开斗拱的阴影死角,让每个榫卯的衔接处都能被看到;城墙的夯土纹理在光线下凹凸分明,展现了古建筑的‘肌理感’;甚至连窗棂的花纹,光都能透过宣纸照出来,在屋内投下淡淡的影子,让建筑更有‘生活气息’。这才是灯光的正确用法:为建筑服务,不是为了炫技,让观众看到建筑的美,而不是灯光的美。”

照明行业的工程师们也纷纷加入讨论,满是对“专业”的认可。有工程师晒出自己测量的夜景参数:“从视频里截取的画面来看,灯笼的亮度均匀度达到了90%,远超行业标准的80%;色温波动不超过50K,非常稳定,说明冷光烛的质量控制很严格;两千多盏灯同时亮,没有出现‘频闪’,电源设计很合理。”还有工程师估算成本:“这种定制冷光烛,单盏成本比普通LED高3倍以上,加上手工灯笼的制作费、悬挂的人工费,光夜景光源这一项,成本就比普通剧组高10倍,剧组能这么投入,太少见了,这是对‘美’的尊重。”甚至有其他古装剧的美术指导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剧组正在筹备古装剧,也想做手工灯笼,能不能请教一下材料选择和悬挂的细节?太需要这样的经验了!”

传统文化圈的反应同样热烈,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欣慰。非遗传承人李老师(手工灯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转发Vlog,配文里满是激动:“这种手工灯笼的制作工艺,我们团队正在申请国家级非遗,之前担心年轻人不喜欢,没人学,没想到《焚天武帝》用得这么好!有很多年轻人在评论区问‘哪里能学做这种灯笼’,还有人私信我想拜师,这比我们做十场讲座、办十次展览都有用!剧组用这种方式传承文化,太赞了!”

某高校历史系的张教授也发文《武帝城夜景:再现古代“天地人”的和谐之美》:“《史记·天官书》里说‘夜观星象,昼察城郭’,古代人讲究‘天地人’合一,认为城池的夜景应该与星象呼应,武帝城的夜景刚好做到了这一点——暖黄的城光对应‘人’,冷白的银河对应‘天’,灰褐色的城墙对应‘地’,三者交融在一起,再现了古代人对‘天地人’的认知。更难得的是,灯笼的数量‘两千零七十三’,不是随便定的,对应着古代‘二十八宿’的星数(28宿×73=2044,接近2073,剧组可能做了调整),这种细节,说明剧组真的研究了古代文化,不是随便用个‘古风’噱头。”

《焚天武帝》的“细节魔鬼”称号,至此再无任何争议。有媒体统计,仅第三周的夜景物料,就带动剧集预约量新增150万,总预约量突破650万;相关话题(#焚天武帝 光影美学#、#手工灯笼 非遗传承#、#武帝城夜景 真实美#)的总阅读量突破8亿,讨论量超500万;更有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新疆拍摄地(武帝城所在地)的“古城夜景”相关搜索量暴涨300%,不少网友在旅游平台留言“等剧播完,一定要去新疆看看真实的武帝城,感受一下夜里的灯笼光”,当地的旅行社甚至开始筹备“武帝城影视主题旅游线路”。

深夜的武帝城,灯笼依旧亮着,暖黄的光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温柔。陈默导演站在城楼下,看着眼前的光之城池,身边的周明远递来一杯热茶——杯子是剧组定制的,上面印着武帝城的轮廓,茶水是当地的砖茶,带着淡淡的奶香。“你看,”陈默指着远处的灯笼,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光在动,城就活了。之前总担心做得不够好,现在看来,我们的‘偏执’是对的。”周明远点点头,喝了一口热茶,眼里映着灯火:“是啊,这光里有王师傅削竹骨的手温,有李师傅敷纸的细心,有张工测试冷光烛的严谨,还有所有工作人员的汗水,更有我们对‘美’的执着——它不只是灯,是武帝城的魂,是《焚天武帝》的魂。”

镜头最后一次缓缓升空,航拍武帝城的全景:暖黄的灯笼光沿着山势起伏,像一条温暖的星河;冷白的银河在头顶闪耀,像一条银色的绸带;灰褐色的城墙与戈壁融为一体,像大地的臂膀,拥抱着这座古城。三者在夜色里交融成一幅画,没有特效,没有滤镜,却比任何画面都更有力量——因为这是“用心”筑成的美,是“偏执”换来的震撼,是《焚天武帝》写给所有观众的,一封关于“细节”与“热爱”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