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转发很快破了百万点赞,评论区里,音乐人、观众、文艺工作者各抒己见,却有着惊人的共识:“这才是音乐综艺该有的样子”“希望以后的音综,都能照着这个标尺来”。有位从事综艺制作十年的导演留言:“之前做节目,总被要求‘加冲突’‘炒CP’‘冲热搜’,忘了我们做音综的初衷是‘传播好音乐’。陆老师的总结像一记警钟,也像一盏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走了。”
至此,陆砚辞用他在《歌手》舞台上的一言一行——从点醒沈曜“孤独不是炫技”,到守护苏晓“小众音乐的微光”;从拒绝资本施压“守住公平底线”,到教会选手“音乐的呼吸感”;再到最后这段关于“音乐本质”的总结——为未来的音乐综艺,立下了一根清晰而崇高的新标尺。
这根标尺,不看歌手的流量数据,只看音乐里的真诚;不看舞台的华丽程度,只看旋律里的温度;不看评审的敷衍夸赞,只看是否敢说“真话”;不追短期的话题热度,只守长期的音乐初心。它像一把精准的秤,称量着每首歌的“灵魂重量”;也像一面明亮的镜,照见了音乐综艺该有的模样。
更重要的是,这根标尺早已超越了“综艺”的范畴,悄悄影响着整个音乐行业——越来越多的制作人开始关注“有故事的歌”,越来越多的平台愿意扶持“小众音乐人”,越来越多的歌手明白“真诚比炫技更重要”。就像陆砚辞在总结里说的:“我们不是在做一档综艺,是在守护一份‘想把心里的话,唱给懂的人听’的初心。”
后来,有人在音乐论坛上问:“《歌手》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高赞回答是:“它没有留下一个‘冠军’,却留下了一根‘标尺’——一根让音乐回归本质的标尺,一根让真诚永远发光的标尺。”而这根标尺,会像苏晓口琴里的麦浪声,像沈曜吉他里的深夜独白,像林小宇长椅上的夕阳,永远留在那些热爱音乐的人心里,提醒着他们:唯有尊重音乐的本质,才能让旋律真正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让音乐,永远是音乐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