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274章 理念的涟漪,从“被模仿”到“被追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4章 理念的涟漪,从“被模仿”到“被追随”

京城的深秋总带着点清冽的风,吹得街头的梧桐叶簌簌落下,却吹不散国家会议中心内的热烈氛围。月底这场名为“综艺创新与价值回归”的行业论坛,早已是圈内瞩目的焦点——从一线卫视的总监,到手握爆款项目的制作人,再到研究媒介传播的高校学者,几乎半个综艺圈的人都汇聚于此,而所有人的目光,或多或少都落在了压轴环节的嘉宾名字上:陆砚辞。

下午三点,论坛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当主持人念出“陆砚辞”三个字时,原本略有嘈杂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数百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入口处。陆砚辞走进来时,与场内大多数人笔挺的西装、精致的妆容不同——他穿了件浅卡其色的布衫,袖口依旧挽到小臂,腕间那串熟悉的竹制手钏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泛着经年累月打磨出的温润光泽;手里没拿厚重的演讲稿,只捏着一张折得整齐的便签纸,上面似乎只写了几个简单的关键词,却走得从容又笃定。

走上木质讲台时,他先抬手轻轻敲了敲麦克风,确认声音清晰后,才抬眼看向台下。目光扫过前排那些熟悉的面孔——有《快乐大本营》的总导演,正拿着笔记本准备记录;有曾制作过现象级慢综艺的制片人,眼神里带着期待;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正微微前倾身体,透着严谨的关注。陆砚辞的嘴角先泛起一丝浅淡的笑意,语气平和得像在村口的石桌上与人聊天,没有丝毫的局促或刻意:

“其实来之前,节目组的朋友跟我说,‘陆老师,你得准备个正式点的演讲稿,毕竟台下都是行业前辈’。”他晃了晃手里的便签纸,引得台下一阵轻笑,原本紧绷的氛围瞬间松弛下来,“但我想了想,还是算了。我不是什么专业的综艺制作人,这些年待在山里,习惯了有什么说什么,要是拿着稿子念,反而不像我了。”

笑声渐歇,他的语气慢慢沉了些,目光也变得认真:“最近这段时间,很多人找我聊天,或者在后台给我留言,说‘你参与的那期《快本》火了,你的综艺模式成功了’,还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秘诀’,只是我对综艺的一点理解。”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腕间的竹钏,那是他在云栖村时,村里的老竹匠帮他做的,上面还留着细微的竹纹:“在我看来,综艺不应该是一个‘造梦工厂’。什么是造梦工厂?是用华丽的舞台、精心设计的剧本、刻意煽情的台词,编织一个远离现实的完美幻境——观众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热闹,会觉得感动,但关掉屏幕后,会发现那个幻境跟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留不下任何东西。”

“而我更希望,综艺能成为一片‘生活切片’。”这几个字他说得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台下不少人都停下了笔,抬起头专注地看着他,“什么是生活切片?不是刻意去拍‘家长里短’,也不是强行展现‘人间疾苦’,而是真实地记录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带着温度的瞬间。”

他举例子时,眼神里泛起了柔软的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场景里:“比如前段时间我看的《归园田居》,有个镜头让我印象很深——不是明星们精心打理的菜园,而是镜头扫过远处的稻田时,有个农民伯伯弯腰割稻,稻穗太重,他每割一把,都要下意识地扶一下腰,阳光照在他汗湿的后背上,能看到盐渍的痕迹。还有风吹过稻田的声音,不是后期配的音效,是真实的‘沙沙’声,混着远处的鸡鸣,那一刻我觉得,比任何精心设计的环节都动人。”

“再比如《歌手》的舞台,有位歌手唱到一半忘词了,没有慌乱,也没有假装继续,而是停下来,对着观众笑了笑,说‘抱歉,突然想起我妈妈了,她以前总在我唱这首歌的时候给我递水’,然后清唱了剩下的部分。没有复杂的编曲,没有华丽的高音,可我看到弹幕里很多人说‘听哭了’,因为大家都有过‘因为一个小事想起亲人’的瞬间,那种情感是共通的。”

“还有我们做的《快本》特别篇,很多人说‘陆老师,你们的互动很自然’。其实哪里是自然,是我们没有刻意设计。我记得何老师喝米酒时,说‘这味道跟我外婆酿的很像’,我没有接‘那我们多喝点’,而是说‘下次带你去云栖村,李大爷的酒窖里还有去年的陈酿’——这不是剧本,是我真的想带他去看看;黄垒炒腊肉时,我提醒‘何老师那份别放辣’,不是为了制造‘默契梗’,是我真的记得他吃辣会胃疼。这些瞬间之所以打动人,核心只有两个字:真实。”

他停顿了几秒,给台下的人留了思考的时间。会场里很安静,只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偶尔传来的、若有若无的点头声。前排那位白发学者,正拿着笔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什么,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神里带着认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