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275章 跟风效应,行业新风的兴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5章 跟风效应,行业新风的兴起

行业内的转变更是肉眼可见。以前综艺制作群里,大家讨论的都是“怎么请到顶流”“怎么设计爆点话题”“怎么剪辑才能制造冲突”;现在群里的消息,变成了“谁知道哪里有会做竹编的老匠人”“有没有团队推荐,擅长拍自然声音的”“我们去乡村采风,要不要一起拼车”。有位资深编剧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是她笔记本上的改稿记录——以前的剧本里,写满了“嘉宾需在3分钟内流泪”“此处设计拥抱环节”;现在的本子上,只有简单的场景描述:“老张家的厨房,早上七点,阳光照进来,两人一起煮面条,聊孩子最近的学习”,配文是“以前觉得写剧本要‘巧’,现在才懂,最‘巧’的是生活本身”。

观众的反应也成了这场新风潮的“助推器”。《乡村日记》的采风路透图里,老木匠教节目组做木鸢的照片,被网友做成了壁纸;《老友厨房》先导预告里那盘包子,有人在评论区问“能不能出个教程,想给我发小做”;《山水间的歌声》稻田舞台的设计,被网友称赞“比体育馆的舞台更有感觉”。甚至有观众自发组织了“真实综艺许愿池”,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希望节目组去拍自己家乡的生活——“求拍我们村的老醋坊,我爷爷酿了四十年醋”“想让大家看看我们海边的渔民,凌晨三点出海打渔的样子”。

这股风潮,早已不是简单的“跟风模仿”,而是行业从“娱乐至上”到“生活为本”的集体转向。就像陆砚辞在论坛上说的,综艺不是“造梦工厂”,而是“生活切片”。当越来越多的制作团队放下对流量的追逐,沉下心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当越来越多的综艺镜头,对准老木匠的刨子、老友的包子、稻田里的歌声,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度,便成了最动人的“综艺效果”。

深秋的某个清晨,陆砚辞在云栖村的院子里,收到了蓝台《乡村日记》节目组寄来的信——信里夹着一张照片,是皖南古村的老木匠,手里拿着刚做好的木鸢,笑得满脸皱纹,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陆老师,我们按您说的,只记录,不打扰,老木匠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上电视,却觉得比任何时候都自在。谢谢您,让我们知道,真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综艺”。

陆砚辞把照片贴在院子的竹墙上,旁边还贴着何炯寄来的《快本》特别篇的海报,还有村里孩子们吹竹筒笛的照片。阳光照在照片上,暖融融的。他知道,这场由“真实”引发的新风潮,才刚刚开始——它像云栖村的竹子,只要扎下了根,就会慢慢长出新芽,最终连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让每一个渴望看见生活本真的人,都能在这片竹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生活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