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下,《竹语》那种不刻意、不迎合的“纯粹”,更显珍贵。有网友在相关视频的弹幕里写道:“他们学不会的不是怎么用竹子做琴,不是怎么改编旋律,是陆砚辞和云栖文创的那份‘真诚’——他们愿意花时间去竹林选竹,愿意反复调试稻谷的用量,愿意在泉眼边等晨光,而不是为了快钱,随便找个乐器凑数。”还有弹幕说得更直白:“《竹语》火的不是旋律,是它背后的山村、竹林、泉眼,是那份对自然、对传统的敬畏。”
陈曦的讲座那天,京市音乐学院的小竹林里挤满了学生。她没站在讲台上,而是坐在青石板上,面前摆着那三段竹筒。阳光穿过竹叶,落在竹筒上,她拿起竹片,轻轻敲击,“叮——沙沙——”的声音在竹林里回荡。然后,她把竹片递给学生们:“试试吧,不用按谱子,就跟着风的节奏敲。”学生们轮流接过竹片,有的敲出清脆的响,有的敲出沉厚的韵,竹林里满是笑声和竹响。有个学生敲着敲着,突然说:“我好像听懂《竹语》了,它不是一首曲子,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是竹林的声音。”
陈曦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陆砚辞说的“感受比说教更重要”,忽然笑了。她知道,《竹语》的出圈,不是因为运气,也不是因为热度,而是因为它守住了传统文化最本真的东西——不是表面的形式,是深入骨髓的感受;不是刻意的迎合,是真诚的表达。这,才是传统文化最好的“年轻化表达”——让传统走进生活,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背后的温度与生命力,而不是把它变成流量的工具。
风又吹过竹林,竹叶“沙沙”地响,和学生们敲击竹筒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首新的《竹语》。陈曦抬头看向天空,阳光正好,她忽然觉得,这阵带着竹香的风,还会吹得更远,把山村的声音、传统的温度,吹进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