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静了下来,只有窗外风吹过稻田的“沙沙”声。陆砚辞看着大家眼里的光——那不是被KPI催出来的焦虑,不是被流量裹挟的浮躁,是对创作本身的热爱,是重新找回初心的明亮。他想起刚成立云栖文创时,有人说他“不懂行业规则”“迟早要倒闭”,可现在,看着李默抱着吉他时的专注,王珂翻笔记本时的笑意,陈曦摩挲竹片时的认真,他知道,自己做对了。
“其实所谓的‘反行业’,也没什么特别的。”陆砚辞的声音放得更柔了些,“就是想给大家造个能安心创作的地方——不用急,不用装,不用妥协。”他指向窗外的稻田,“就像那些稻子,春种秋收,有自己的节奏,急不来。好的作品也一样,需要时间打磨,需要真心浇灌,这样才能长出让人记住的‘米粒’。”
阳光慢慢移到了会议室的中央,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李默轻轻拨了下吉他弦,一段舒缓的旋律漫出来,混着窗外的风声,格外好听;王珂在小本子上写下“今天再去村小待半天,跟赵老师聊聊”;陈曦把竹片贴在耳边,像是在听里面藏着的声音。
没有人提“业绩”,没有人说“流量”,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把心里的故事,把眼里的山村,把手里的热爱,慢慢变成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这片藏在山村里的“创作天堂”,没有华丽的招牌,没有严苛的规则,却用最朴素的“托底”和“尊重”,散发出了比任何行业套路都更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