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砚辞问她:“如果你的改编一开始不被接受,老戏迷觉得你‘丢了传统’,年轻人觉得你‘太老派’,你会放弃吗?”苏晚攥紧了手里的《梅派唱腔选》,指腹蹭过封面上的字:“不会。我奶奶说,戏曲是活的,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就算只有一个人喜欢,我也想继续改下去。”陆砚辞站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张唱片——那是多年前一位老艺术家改编的戏曲唱片,封面已经有些磨损:“这是我小时候听的,当时也有人说‘不伦不类’,可现在成了很多人接触戏曲的入门碟。创新从来都不容易,但只要你守住‘尊重传统’的根,就不怕走不远。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试。”
傍晚的时候,云栖文创的大厅里,已经有不少通过面试的年轻人在熟悉环境。陈野抱着吉他坐在沙发上,和苏晚一起讨论《凌晨三点》里能不能加一点戏曲的转音;林晓趴在工位上,对着电脑修改网格员的故事,旁边放着刚从社区借来的《网格员工作手册》;陆砚辞走过的时候,听到他们小声聊着“下个月要去社区蹲点”“下周要去录音棚试音”,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暮色渐沉,办公楼的灯一盏盏亮起,照亮了墙上那句“守护创作初心,让好作品被看见”的标语。陆砚辞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离开的背影,想起自己当初创办云栖文创的初衷——不是为了追逐流量,也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想给那些“不愿意妥协”的创作者一个地方。如今,李默、王珂、刘悦的成功,就像一束光,吸引来了更多同频的追梦人:他们拒绝流量的诱惑,坚持写真实的故事,唱真诚的歌,做有温度的创作;他们或许没有千万粉丝,或许不懂“商业套路”,但他们眼里的光,和对创作的热爱,比任何流量都更有力量。
云栖文创的“新人潮”,从来不是偶然。是“不催进度、不干涉创作、尊重初心”的模式,是“小人物也能成主角、真实故事也能打动人”的案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信:在这里,不用为了流量改变自己,不用为了钱放弃热爱,只要沉下心来打磨作品,就能被看见,被记住。而这些年轻的追梦人,也正在用自己的坚持,让云栖文创的初心,慢慢长成一片能容纳更多“热爱”的森林——未来,这里还会有更多关于“平凡”与“真诚”的故事,等着被写出来,被唱出来,被更多人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