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仅一周,《老街》的订阅量就突破了三百万,月底直接冲到五百万;实体书首印八十万册,上线当天就被抢空,出版社紧急加印了五十万册,还是供不应求。更让人惊喜的是,非遗保护中心看到《老街》后,专门发了公告,将其列为“传统文化推广推荐读物”,理由是“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让年轻人主动关注非遗、愿意了解非遗,为文化传承搭建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非遗保护中心还联合云栖文创,在老街的临时安置点办了场“老手艺体验日”。张师傅带着徒弟现场教竹编,李师傅展示打铁,阿婆煮了一大桶豆浆,来体验的人排起了长队。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跟着张师傅编了个小笸箩,开心地说:“原来竹编这么有意思,我想跟张师傅学,以后把竹编教给我的同学!”张师傅笑得合不拢嘴,拉着王珂的手说:“小王啊,谢谢你把我们老街的故事写出来,现在不光有年轻人学手艺,还有人来投资,想帮我们开个‘老手艺体验馆’呢!”
王珂把这话告诉陆砚辞时,两人正站在已经开始部分改造的老街上。原来的竹编铺位置,现在立了块“非遗体验区”的牌子,里面传来孩子们学编竹编的笑声。陆砚辞看着牌子,笑着说:“你看,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它没喊‘保护非遗’的口号,却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老街会变,但手艺传下去了,文化的根就扎住了。”
王珂低头看着手里的《老街》实体书,封面上画着老街的清晨——青石板路,木门木牌,一老一少在编竹编,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他忽然明白,陆砚辞让他写的不只是一本小说,更是一份“文化的备忘录”,记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手艺、人情、烟火气,让它们能越过拆迁的围墙,越过时间的距离,传到更多人心里。而这,就是《老街》最珍贵的价值——它让“传承”不再是一句遥远的话,而是能握在手里的竹条,能尝到嘴里的豆浆香,能看得见的一老一少,手手相教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