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325章 新人导演的“第一课”——跟着陆砚辞学“细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5章 新人导演的“第一课”——跟着陆砚辞学“细节”

秋日的午后,阳光像被揉碎的金箔,轻轻洒在老街的青石板上。风穿过檐角的铜铃,“叮铃”声混着竹编铺里“沙沙”的竹条翻动声,还有巷口阿婆摇着蒲扇的轻响,把整条街的节奏都放慢了。张远背着摄像机,亦步亦趋地跟在陆砚辞身后,镜头盖还没打开——不是忘了,是他总觉得眼前的画面太“散”,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拍起。

他之前拍过几部短片,总喜欢用大场面、快剪辑、强配乐,觉得那样才够“有导演范儿”。可接到《老街》的改编任务时,他翻了三遍小说,却对着“张师傅指尖的竹屑”“青石板缝里的梧桐叶”这些细节发了愁:“这些小零碎,拍出来能有人看吗?”直到陆砚辞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带你去上第一课——学看细节。”

两人走到竹编铺前,张师傅正蹲在门口的小马扎上编竹篮。他没穿外套,灰色的旧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胳膊上爬满了浅褐色的老年斑,指关节因为常年用力而显得格外凸起,像老竹根一样结实。竹条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左手捏住竹条的一端,右手的竹刀轻轻一削,多余的竹屑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阳光照在那些细碎的竹屑上,泛着淡淡的浅绿。

“你看张师傅的手。”陆砚辞停下脚步,声音压得很低,怕惊扰了专注的老人,“别只看‘手在编竹篮’这个动作,要看他捏竹条的力度——食指第二关节抵着竹条,拇指会轻轻蹭掉竹面上的细毛,这是几十年练出来的习惯。再看他的指甲缝,里面嵌着洗不掉的竹绿,那是手艺的印记。”他让张远凑近一点,“你试试从侧面拍,镜头跟着他的手指走,竹刀怎么削,竹条怎么弯,竹屑怎么落——这些‘手指的语言’,比任何台词都更能说明‘老手艺人’这三个字。”

张远下意识地举起摄像机,镜头对准张师傅的手。透过取景器,他第一次注意到,张师傅编到竹篮把手时,会把竹条在手里转两圈,像是在感受竹条的韧性;编错了一处,他不会急着拆,而是用指腹轻轻按揉那根竹条,像是在跟老朋友商量;甚至掉落的竹屑,他都会弯腰捡起来,放进旁边的小竹筐——“留着烧火,竹屑火暖”,老人后来跟他们说的这句话,张远当场就记在了笔记本上。

“再看光影。”陆砚辞指着竹条间的缝隙,阳光从那些细缝里漏下来,在张师傅的手背、在竹篮的半成品上、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风一吹,竹条轻轻晃动,那些光斑也跟着动起来,像撒在地上的星星。“你看,这些光影是活的。”陆砚辞伸出手,让光斑落在自己的掌心,“你没法在摄影棚里‘摆’出这样的光影——因为它跟风有关,跟竹条的密度有关,跟太阳的角度有关,更跟‘老街的午后’这个具体的时刻有关。细节的灵魂,就在于这种‘不可复制的真实’。”

张远试着调整摄像机的角度,让光影落在竹篮和张师傅的手之间。取景器里,晃动的光斑衬得老人的手更显沧桑,竹条的绿色也更鲜活,原本觉得“零碎”的画面,突然有了温度。“以前拍东西,我总喜欢用人工布光,觉得那样明暗更均匀。”张远小声说,“现在才发现,自然光里的这些‘不完美’,比如光斑的晃动、阴影的深浅,才更像生活本身。”

两人沿着老街往前走,陆砚辞的目光总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停留:巷口的老槐树底下,李阿公坐在藤椅上打盹,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麦芽糖,阳光照在他银白的头发上,泛着柔和的光;不远处,穿红棉袄的小女孩追着一只黄蝴蝶跑过街角,蝴蝶停在铁匠铺的门环上,她就踮着脚站在门口,眼睛睁得圆圆的,连呼吸都放轻了;甚至青石板路上,有一块石板裂了缝,缝里长出了一小丛青苔,下雨时积的水还没干,映着头顶的槐树叶——这些画面,张远以前路过时绝不会多看一眼,可此刻透过镜头,却觉得每一处都藏着故事。

“拍老街的人,不用让他们‘演’。”陆砚辞看着追蝴蝶的小女孩,“你不用喊‘停’,不用教她‘笑一笑’,就跟着她拍——她跑的时候裙摆怎么飘,踮脚时手会不自觉地抓着衣角,蝴蝶飞走时她会噘一下嘴,这些最自然的反应,才是‘老街孩子’该有的样子。”他转头看向张远,“你之前拍短片,总喜欢让演员按剧本走,觉得那样才‘可控’。但生活不是剧本,真实的情绪从来都藏在这些‘没设计过’的瞬间里——比如阿公打盹时头会轻轻一点,比如小女孩追蝴蝶时会被石子绊一下然后自己爬起来,这些‘不完美’的瞬间,才是最动人的,是‘摆拍’永远替代不了的。”

张远放下摄像机,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他想起自己之前拍一部关于工匠的短片,为了“好看”,让演员戴了干净的白手套,用新打磨的工具,结果被观众吐槽“太假了,不像干活的”。当时他还不服气,觉得“观众不懂审美”,可现在站在老街的青石板上,看着张师傅指甲缝里的竹绿、李阿公攥着麦芽糖的手、小女孩红棉袄上的污渍,他突然懂了:“以前我总觉得,导演就得会调度千军万马,会设计惊天动地的剧情,才算有本事。今天才明白,能蹲下来看清楚一片竹屑的颜色,能听出竹刀削竹条的不同声音,能捕捉到老人打盹时的一个小动作——这些能读懂生活本身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本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