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拍摄的选址,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五个核心地点。”陆砚辞指着地图上的标记,“郭靖成长的草原,选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原生态牧场,那里没有现代建筑,能还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华山论剑的场景,将在华山南峰的真实险峰拍摄,不用搭建假山体,让演员在真实的悬崖边演绎‘高处不胜寒’的江湖格局;东海岛屿的戏份,会去浙江舟山的无人岛取景,捕捉‘潮起潮落、孤舟泛海’的意境。”他补充道,“为了拍好季节戏,我们甚至愿意等——比如要拍襄阳城的雪景,就等到冬天自然降雪时再拍,不搞人工造雪,只为那一份‘自然的真实’。”
服装与道具的投入同样考究。造型总监举起一块深蓝色的织锦面料,介绍道:“这是我们找苏州非遗匠人用‘宋锦’工艺织的,用来做郭靖的襄阳守城战袍——宋锦质地坚韧,颜色沉稳,符合‘武将’的身份,而且每一寸织锦都要耗时半个月,光战袍的面料制作就要三个月。兵器方面,玄铁重剑会找龙泉铸剑师手工打造,剑身用传统失蜡法铸造,剑柄缠的麻绳要选陈年黄麻,保证握感和质感都贴合原着。”
碧浪影视的CEO看着这份详尽的方案,忍不住感慨:“做影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把60%预算砸在实景和制作上的项目。但我坚信,完全遵循陆老师的标准,《侠影篇》绝不是一部普通的武侠剧——它会成为武侠IP改编领域的新标杆,让观众重新看到‘武侠’不是特效堆砌的幻象,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是有情有义的江湖,是有根有魂的文化。”
会议结束时,暮色已浓,会议室的灯依旧亮着。主创团队围在地图前,讨论着草原拍摄的季节、华山取景的安全措施、宋锦面料的赶制进度,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久违的热忱——他们太久没遇到这样“不急着赚钱、只想着做好”的项目,太久没为一部作品的“细节”如此投入。
陆砚辞站在窗边,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手中摩挲着那本泛黄的原着手稿。他知道,《侠影篇》的筹备之路必然漫长且艰难——要等季节、要找对人、要磨细节,要对抗行业里“快钱至上”的浮躁。但他更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原着里的“侠”,对得起观众对“好武侠”的期待,更对得起“云栖模式”一直坚守的“真诚与匠心”。
这部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IP改编”本身——它是对武侠文化的一次回归,是对影视匠心的一次致敬,更是“云栖模式”在大制作领域的又一次实践:用最高的标准,做最真的作品,让好故事拥有穿越时光的力量,让“侠之精神”,永远留在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