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齐声应下,声音里满是坚定。当天下午,这个“新人海外培养计划”就被云栖文创的官方账号公布,瞬间引发关注。而更让网友期待的,是陆砚辞提议的“海外学习vlog”——让三人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剧本,没有滤镜,只有最真实的日常。
李岩的vlog里,有他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看《亨利五世》排练的场景:他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笔记本上画满了人物情感曲线,旁边标注着“郭靖守襄阳时的情感变化可参考此处”;有他和教授讨论“侠与骑士”的片段,教授说“西方骑士的‘荣誉’,和东方侠客的‘道义’,都是对‘善’的坚持”,李岩立刻掏出手机,翻出《侠影篇》的片段给教授看,两人对着屏幕热烈讨论,连字幕都忘了加,却让网友看得热血沸腾。
王珂的vlog里,最多的是他在哥大图书馆的镜头:他抱着《老街》的手稿,和创意写作教授逐字讨论“竹编匠人第一次教徒弟时的对话”,教授建议他“不要解释‘为什么留缺憾’,而是让读者通过匠人摸木纹的动作,自己感受那份‘与自然和解’的情感”;还有他去纽约唐人街采访老裁缝的片段,老裁缝用针线缝补衣服的样子,让他灵感迸发,在vlog里写下“《老街》续集里,张师傅可以教徒弟‘补竹编’,用‘修补’来隐喻‘传承’”,评论区里满是“期待续集”的留言。
陈曦的vlog则充满了“声音的惊喜”:她在东京的乐器工坊里,看着老匠人给尺八装拾音器,手指跟着匠人调整弦距的动作轻轻比划;她在街头听民乐乐队演出,用手机录下三味线的旋律,回家后立刻用陶埙试着模仿,虽然一开始跑调,却笑得一脸灿烂;最让网友感动的是,她把自己用陶埙演奏的《侠心》片段,放给日本的乐器教授听,教授闭上眼睛,听完后说“这声音里有‘风过竹林’的意境,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能听懂这份宁静”,陈曦当场红了眼眶,对着镜头说“原来传统乐器的情感,真的能跨越国界”。
这些vlog没有刻意营销,却每一条播放量都轻松过百万。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幼苗”,有人在评论里说“看着李岩和外国教授讨论郭靖,突然觉得武侠不是小众文化,是能和世界对话的大IP”;有人说“王珂教我们,好故事不用刻意讨好谁,只要真诚,就能被全世界喜欢”;还有人说“陈曦的陶埙,让我第一次觉得传统乐器离我这么近,原来我们的文化这么酷”。
甚至文旅部的官方账号,都转发了他们的vlog,配文:“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输出’,是‘双向对话’。这些年轻人带着中国故事走出去,带着世界经验学回来,正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样子。”
三个月后,李岩在vlog里分享了自己的“研修笔记”,里面画满了“武侠情感与古典戏剧对应表”;王珂带着《老街》的跨文化叙事方案回到云栖,立刻被“国际真诚创作联盟”选中,作为“东方故事国际化”的案例分享;陈曦则带回了一整套“陶埙现代化改良方案”,和赵宇一起,开始筹备《云栖之光》的民乐改编版。
云栖村的老槐树下,李岩、王珂、陈曦又聚在了一起,手里拿着各自的研修证书,却没人炫耀,反而在讨论怎么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其他新人。陆砚辞远远看着他们,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他知道,这些“幼苗”没有辜负期待,他们不仅在海外汲取了养分,更记得要把养分带回土壤,让更多的“幼苗”一起生长。
而这,正是“新人海外培养计划”的真正意义:不是培养几个“国际明星”,是培养一批“文化桥梁”——让他们带着中国的故事走向世界,带着世界的经验回到中国,让未来的云栖作品,既能让中国人看到“自己的根”,也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这株从云栖长出的“文化幼苗”,终将在世界的土壤里,开出更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