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也翻开小说版初稿,指着某段文字:“赵院士,我在写‘能量循环站’时,参考了‘桑基鱼塘’——用外星植物吸收废弃的正物质能量,转化为‘木性能量’;再用外星微生物分解植物废料,产生‘土性能量’;最后用‘土性能量’滋养金属矿石,生成新的‘金性能量’。这样的循环链,科学上能说得通吗?”赵院士凑过去看了看,拿起记号笔在旁边补充:“可以加一个‘能量转化率’的设定,比如植物的转化率是35%,微生物是28%,这样更严谨,也能体现‘循环不是100%完美,却能持续运转’的东方‘中庸’思维——不追求极致,追求长久。”
陆砚辞一直坐在角落,手里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大半本,每一页都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红色是科学参数,蓝色是哲学理念,绿色是团队成员的创意。他这时轻轻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围坐的每个人,语气里满是真诚的感谢:“今天的讨论,让我更清楚‘东方科幻’的‘魂’是什么——不是飞船上的竹篾纹样,不是航天员衣服上的太极刺绣,而是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共生思维’:科学与哲学不冲突,传统与未来不割裂,人类与外星文明不对抗。”
他走到能量核心模型前,指尖轻轻拂过太极轮廓:“赵院士说的‘平衡通道曲率’,让‘阴阳’有了科学的刻度;林舟老师说的‘循环者’,让‘传承’有了故事的温度;周教授说的‘五行生理’,让‘和谐’有了具象的载体;还有陈曦的音效、王珂的循环链,这些都是‘东方科幻’的血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细节织进剧本里,让观众看到——解决宇宙危机的,不是最强大的武器,是最温柔的智慧;打动人心的,不是炫酷的特效,是扎根文化的真诚。”
夕阳透过项目室的窗户,洒在圆形长桌上,把能量核心模型的影子拉得很长,太极轮廓与科学参数的影子重叠在一起,像一幅“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共生”的剪影。与会者们起身告别时,赵院士把能量循环计算稿留给了陆砚辞,上面写着“后续可细化参数”;林舟留下了外星社会结构的完整草图,旁边画着一个小小的太极符号;周教授则把《黄帝内经》翻到“阴阳平衡”那页,夹了一张写着“五行对应表”的便签。
陆砚辞站在桌前,看着这些带着温度的手稿与便签,突然想起《侠影篇》剧本研讨会时的场景——那时大家讨论的是“降龙十八掌的掌风颜色”,如今讨论的是“外星文明的能量循环”,变的是题材,不变的是对“真诚”与“细节”的坚守。而这份坚守,正是《星尘归途》“东方科幻”之魂的根基,也是它能跨越文化、打动人心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