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引人瞩目的是高校的认可。新书出版仅一周,全国就有二十余所高校的影视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将《我的创作观》列为必修或推荐阅读教材。北京电影学院的张教授在书评中写道:“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个人自述,是中国文娱行业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转型期的‘思想白皮书’。陆砚辞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行业该往哪里去’‘创作者该如何自处’这些核心问题——他的‘真诚创作’不是空想,有《侠影篇》《守望乡村》为证;他的‘新人扶持’不是口号,有李岩、王珂等一批新人的成长为证;他的‘文化坚守’不是情怀,有非遗IP开发、经典影视修复等实践为证。这本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样厚重。”
清华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带着学生精读书中“非遗与创作”的章节,投影幕上展示着《侠影篇》的竹编纹样与《星尘归途》的太极能量核心;上海戏剧学院的图书馆里,《我的创作观》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不少学生边看边做笔记,书页上画满了重点;云栖村小的教室里,孩子们捧着注音版的节选,读着“真诚就是把事情做到底”,眼里满是向往。
发布会结束后,陆砚辞留在现场,为读者签名。一位来自云南的新人编剧,拿着书哽咽着说:“我之前写的现实题材剧本,被好多公司拒了,说‘没人看小人物的故事’,看了您的书,我决定再坚持下去。”陆砚辞在她的书上写下:“小人物的故事,才是时代的底色”,然后抬头笑着说:“我等着看你的作品。”
夕阳透过出版社的玻璃窗,洒在《我的创作观》的封面上,竹编纹样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陆砚辞看着手里的书,突然想起刚创业时,在云栖村老槐树下写的第一份创作计划,上面只有一句话:“做让人心暖的作品”。如今,这句话变成了一本书,变成了更多创作者的信念,变成了行业转型的微光。
他知道,《我的创作观》的出版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它会陪着更多新人创作者,在真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会让更多人明白,文娱行业的核心,永远是“内容”与“人心”;会让“真诚创作”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