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现言 >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 第90章 账本风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公馆的书房里,只亮着一盏绿罩台灯,在深红色的书桌上投下一圈温暖却孤立的光晕。林薇埋首在一堆泛黄的账册和文件里,秀气的眉头紧紧蹙着。

这是她从委员会带回来的、过去三年的部分赈灾账目副本。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墨水的特殊气味,以及一种凝重的、只有全心投入时才会有的寂静。

沈惊鸿那句“游刃有余”像警钟在她耳边回响。她深知,在这个盘根错节的名利场,空有理想和口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抓住对手的命脉,才能立得住脚,才能推动变革。

她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一行行扫过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名目。捐款收入、物资采购、运输费用、人员开支……每一项都看似合理,符合流程,但林薇凭借着她来自后世、见识过更复杂金融操作和审计手段的头脑,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不协调的“杂音”。

尤其是去年那场针对安徽旱灾的赈济。一笔高达二十万银元的粮食采购款,支付给了一家名为“丰裕粮行”的供应商。这笔款项数额巨大,几乎占了那次募捐总额的三分之一。而根据附带的采购清单,这批粮食的单价,比当时市面上同等品质的粮食,高出近两成。

林薇拿出纸笔,开始进行交叉比对。她查找同时期其他慈善机构的采购记录,调阅海关的粮食进口数据,甚至让胡姐通过“云裳”的渠道,悄悄打听当时粮食市场的行情。

初步结果印证了她的怀疑。“丰裕粮行”背景模糊,注册资金很少,几乎可以断定是一个皮包公司。而当时由于旱灾影响,周边省份粮食确实紧张,但通过海关进口的南洋米价格相对稳定,绝无理由高出市价那么多。

更让她在意的是,这笔款项的最终审批签字人,除了委员会主席宋老,还有一位副理事长,以及……具体经办人一栏,签着“苏明远”的名字。

苏婉清的那位表亲!

林薇的心脏怦怦直跳,仿佛发现了宝藏的猎人。她按捺住激动,继续深挖。她发现,与“丰裕粮行”类似的、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价的采购,在过去几年里并非孤例,涉及粮食、药品、棉衣等多个品类,供应商也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经办人,或多或少都与委员会中的某些委员,尤其是苏家那一派系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效率问题或监管不力,这是系统性的、有组织的贪腐!

她将这些疑点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一份清晰的报告,附上她查证到的数据对比。证据链还不算完美无缺,但足以引起重视,掀起波澜。

她知道,这份报告一旦提交,就等于向苏家及其背后的势力正式宣战。

但她没有退缩。这不仅是为了履行委员会执行委员的职责,为了那些亟待救助的灾民,也是为了她自己。她需要立威,需要在这个圈子里打下自己的烙印,需要向沈惊鸿证明,她不是一朵需要时时庇护的菟丝花。

在监督小组的第一次内部会议上,林薇将这份报告复印件分发给小组成员。小组除了她,还有宋老指派的一位姓王的资深会计师,以及陈曼如的父亲陈司长推荐来的一位在审计部门工作的远房侄子,姓李,为人看起来颇为正直。

王会计师看着报告,扶了扶老花镜,眉头紧锁,久久不语。李专员则是越看脸色越凝重,最后忍不住拍案而起:“太不像话了!这简直是吸灾民的血!”

“林委员,这些数据……来源可靠吗?”王会计师比较谨慎,抬头看向林薇。

“采购清单和付款记录来自委员会存档,市场价格数据来自公开的市场行情报表和海关记录,交叉比对过,基本可靠。”林薇冷静地回答,“当然,要最终定性,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比如找到这些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核查资金最终流向。”

王会计师点了点头,叹了口气:“牵扯面不小啊。苏明远……他可是苏副理事长的亲侄子。”

他这话,带着提醒的意味。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李专员年轻气盛,梗着脖子道,“更何况是这种发国难财的蛀虫!林委员,我支持你,一查到底!”

林薇看向王会计师:“王老,您的意见呢?”

王会计师沉吟片刻,缓缓道:“查,肯定要查。但方法要讲究。直接捅出去,打草惊蛇,恐怕会适得其反。我的建议是,以内部分析、完善制度为由,先向宋主席做一次非正式汇报,听听他的意见。宋老德高望重,若能取得他的支持,事情会好办很多。”

姜还是老的辣。王会计师的建议稳妥而老道。

林薇从善如流:“好,就按王老说的办。这份报告,我会亲自向宋主席汇报。”

会议结束后,林薇正准备联系宋主席的秘书预约时间,陈曼如却匆匆找到了她,脸上带着一丝焦虑。

“薇薇,不好了!”陈曼如将她拉到一边,低声道,“我刚刚听说,苏婉清她们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风声,知道你在查过去的账目,还在会议上公然质疑你‘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懂规矩’,想‘否定前辈们的功绩’,甚至……甚至暗示你查账是别有用心,是想借机抹黑委员会,替……替某些人排除异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