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普同被说中心事,脸上有些挂不住,含糊道:“没有……就是有点意外。”
“哼,”赵师傅吐出一口烟圈,“有啥好意外的。人家孩子干活踏实,心思细,领导看上很正常。生管科那地方,听着好听,坐办公室,压力也不小。计划排不好,物料跟不上,底下车间骂,上面领导批,夹板气够受的。”
他顿了顿,看着吴普同:“你小子也别想太多。刚来,踏踏实实把本事学好是正经。别这山望着那山高。车间里咋了?没我们在这流汗,他们生管科计划排得再漂亮也是白搭!技术在手,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赵师傅的话粗糙,却带着一种底层劳动者的硬气和对自身价值的扞卫。吴普同知道师傅是为他好,在开导他。但他心里明白,赵师傅的时代和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光有技术,或许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傅,但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工作环境,似乎还需要点别的什么东西——是张卫平那种沉稳严谨、被管理层赏识的特质?还是宋慧娟那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圆滑?抑或是吴玉那种走在技术前沿的专业视野?
他自己有什么呢?他勤奋,肯学,但这似乎是每个新人的标配。他性格不算内向,但也绝非长袖善舞。专业知识掌握得还算扎实,但距离创新或引领还差得远。
下班后,他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一个人走到了厂区边缘那排高大的杨树下。初秋的晚风带着凉意,吹动着树叶沙沙作响。从这里,能看到生管科所在的那栋三层办公楼,几个窗户还亮着灯,在渐暗的天色里显得格外醒目。他想象着张卫平下周就要坐在那样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统筹着全厂的生产,而自己明天还要走进那座喧嚣的车间,与粉尘和噪音为伴。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想到了马雪艳。她也在基层岗位,但他们都在努力。张卫平的调动,像是一道突然出现的分水岭,清晰地标示出同龄人之间可能开始出现的路径分野。这让他感到压力,也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路径。是安于现状,在车间里深耕技术?还是应该寻找机会,像张卫平那样,争取进入管理或辅助岗位?前者踏实却似乎能看到天花板,后者有更多不确定性却也意味着更多可能。
前方的路雾蒙蒙的,他看不清。但他知道,张卫平的这次调动,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未来、关于选择、关于不甘平庸的种子。这颗种子是否会发芽,会长成什么样,他不知道。他只是在渐浓的夜色中站了很久,直到办公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才拖着沉重的步子,朝宿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