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茶时间,徐正义怀着满心的激动与急切,引领着四目道长四人,匆匆回到了道堂。
踏入道堂的那一刻,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岁月与传承交织的味道。
四目道长一眼便瞧见了祖师爷的排位,眼神瞬间变得无比虔诚。
他缓缓走上前,从供桌上抽出几支香,轻轻点燃。
香烟袅袅升腾,仿佛带着无尽的思念与敬意。四目道长对着祖师爷的排位,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次,每一次俯身,都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对往昔岁月的缅怀。
随后,家乐也走上前去,依样祭拜祖师爷。他的动作沉稳而庄重,眼神中透着对先辈的尊崇。
等两人祭拜完毕,徐正义赶忙说道:“四目师叔公你们赶紧坐。
这么多年没见,您快和我说说,这么多年到底发生什么事?”
他的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渴望,那些积压在心底多年的疑问,此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四目道长看了看徐正义,眼中满是感慨,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缓缓坐在椅子上。
徐正义见状,连忙拿起桌上的茶壶,给四人一一倒茶。热气腾腾的茶水,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份重逢的温暖。
四目道长端起手中茶杯,轻抿了一口茶,微微叹了口气,说道:“唉。这件事说来话长啊。
还记得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就在林九师兄去参加抗日战争没多久,林九师兄他……”四目道长顿了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沉痛。
“林九师兄毅然决然地带着茅山一半的道士,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
那时的茅山,可谓是人才凋零啊。山上就只剩下一些年迈的老家伙,和还没成长起来的年轻道士。
本来,我也想跟着师兄一起奔赴战场,为国家出一份力。可是,林九师兄拦住了我。”
四目道长的思绪仿佛被拉回到了那个分别的时刻,他的声音有些低沉,继续说道:“师弟,我带走茅山一半的人手,如今茅山人手严重不足,你不能去啊,得留下来主持大局。
现在茅山上,就剩下老掌门、大师兄石坚,还有一些长老,以及一批还不能独当一面的师弟。
茅山的未来,就靠你和石坚大师兄撑着了。”四目道长回忆着林九师兄当时的话语,仿佛那声音还在耳边回荡。
说着,四目道长从怀中缓缓拿出一本厚厚的秘籍,递给徐正义,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当年,师兄拿出这本秘籍递给我,说等正义你小子再成长一些,就把这秘籍交给他。
他还说,如果不是你还小,他真的想把自己会的所有东西,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可惜啊,你那时年纪太小,一下子理解不了那么多深奥的东西。而他又要去参加抗日战争,实在没办法继续教导你。”
四目道长看着徐正义,目光中满是疼惜,“这小子性格跳脱,需要好好磨练一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所以,无奈之下,只能让秋生收你为弟子。
唉,这秋生虽然功夫不那么扎实,是个半吊子,但是好歹还有些武艺在身。
至于文才……”四目道长说着,无奈地摇摇头,眼中满是担忧,“就希望文才能平平淡淡一辈子吧。”
“师弟,等我走后,你有空就来义庄看看,抽时间教导一下这些混小子。
”四目道长模仿着林九师兄当时的语气,继续说道,“好了。话不多说,我们要走了。”
说完,四目道长仿佛看到了当年九叔带着一众师兄弟,毅然决然地离开义庄,赶赴战场的场景。
他们的背影,在战火的映照下,显得如此高大,却又如此悲壮。
道堂内,一时间安静下来,只有四目道长沉重的叹息声,在空气中缓缓回荡,诉说着那段充满无奈与伤痛的过往。
四目道长神色凝重,缓缓放下手中茶杯,眼中满是痛苦与回忆的神色,继续说道:“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彻底没办法回到义庄,也没法抽时间来教导你们了。
还记得那是 1935 年,那真是个黑暗如狱的年份啊,到处烽烟四起,整个华夏大地都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民不聊生,宛如人间炼狱。”
“那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所到之处,皆是一片凄惨景象。
城镇村庄被战火焚烧,熊熊烈火冲天而起,浓烟蔽日,将原本湛蓝的天空染成了可怖的黑色。
房屋在炮火的轰炸下纷纷倒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曾经温馨的家园瞬间化为废墟。”
“街头巷尾,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
老人们满脸悲戚,孩子们惊恐啼哭,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却不知该去往何处寻找一丝安宁。
道路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许多人走着走着便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或因饥饿,或因伤病,在这乱世中,生命如蝼蚁般脆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