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加工厂,苏糖的目光迅速锁定在正在整理竹篾的赵奶奶身上。她快步走过去,脸上带着急切与期待。
苏糖在赵奶奶身旁蹲下,拿起一根竹篾,说道:“赵奶奶,我刚想到一些新的编织技巧,想跟您商量看看中不中。您经验丰富,肯定能给我指条明路。”
赵奶奶停下手中的动作,好奇地看着苏糖:“哦?啥新技巧,你说说看,闺女。”
苏糖把从知识之灵那里得来的编织技巧详细地描述了一遍,还比划着动作。赵奶奶一边听,一边微微点头,眼睛里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听完后,赵奶奶拿起一根竹篾,在手中摆弄了几下,说道:“闺女,你这想法挺新奇的。我试试看,可能会有些难度。容我琢磨琢磨。”
苏糖眼睛一亮,说道:“赵奶奶,您说得太对了。我也觉得实际操作是关键。要不咱现在就试试?”
赵奶奶笑着点头:“行啊,闺女,咱俩一起试试。”
于是,两人坐在工作台前,开始尝试新的编织技巧。赵奶奶手法娴熟,苏糖则在一旁认真学习,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编织过程中,赵奶奶皱着眉头说:“闺女,你看,这竹篾编到这儿的时候,容易拧在一起,得调整一下角度。”
苏糖仔细观察,说道:“赵奶奶,咱试试先把竹篾稍微浸湿一下,这样它的柔韧性会更好,编起来可能就顺畅些。”
赵奶奶眼睛一亮:“哎,你这主意好,咱试试。”
两人按照苏糖的建议,把竹篾浸湿后再编织,果然顺利了许多。经过一番努力,一个融合新技巧的竹编小物件逐渐成型。
苏糖拿起成品,兴奋地说:“赵奶奶,您看,这效果还真不错。要是用这个技巧编竹椅,肯定特别出彩。”
赵奶奶笑着点头:“是啊,闺女,你这新技巧中。咱再完善完善,就能教给大伙了。”
苏糖感激地看着赵奶奶:“赵奶奶,多亏了您帮忙,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赵奶奶摆摆手:“说啥呢,闺女。咱都是为了咱桃花村加工厂好。”
随后,苏糖站起身,拍了拍手,把大伙召集过来。她举起手中的竹编小物件,说道:“姐妹们、叔伯们,我和赵奶奶研究出了一种新的编织技巧,刚刚试验成功了。这技巧能让咱的竹编更出彩。”
王大叔凑过来,仔细看着竹编小物件,捋了捋胡子说:“嘿,这看着确实不一样,纹理独特,还挺好看。”
大壮在一旁摩拳擦掌:“苏糖姐,您快说说,咋编的,我们也学学。”
苏糖笑着把新编织技巧又详细地给大伙讲解了一遍,还让赵奶奶在一旁示范关键步骤。大伙听完后,纷纷表示要尝试。
苏糖接着说:“除了这编织技巧,还有包装的新想法。用咱村里到处都有的稻草和藤条,编成小垫子、小提手,往竹篮上一搭,又环保又有特色。”
赵奶奶点头附和:“对呀,这样包装,咱的竹篮肯定更吸引人。”
大伙听了苏糖的话,那兴奋劲儿就跟过年瞧见大戏班子似的,立马就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
编织师傅们扎堆儿围在一块儿,王大叔手里拿着根竹子,一边比画一边说:“这新编织技巧听着新鲜,咱可得好好练练,编出些花来,让城里人瞅瞅咱桃花村的手艺可不是吹的。”
张大伯点点头,接话道:“是啊,王哥。咱先从这椅子扶手开始试试,编个特别的纹理,说不定能让人眼前一亮。”
李二叔也凑过来,笑着说:“对嘞,再把这竹椅靠背编得透气点,坐着舒坦,样式还得好看。”
说着,几个人就动手干起来,竹子在他们手里上下翻飞,还真编出了几种新颖的纹理。王大叔看着编好的部分,乐呵地说:“嘿,你们瞧瞧,这新技巧还真行,编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那边赵奶奶带着刺绣小组的姐妹们,也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赵奶奶拿着针线,指着桌上的绣布说:“咱琢磨琢磨这新针法,把这桃花绣得更水灵,就跟刚摘下来似的。”
张嫂应道:“赵奶奶,我觉得可以用点跳针的法子,让这花瓣看着更立体。”
刘婶也点头:“对,再加点丝线的颜色变化,层次感就出来了。”
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一边绣一边讨论,不一会儿,那布上的桃花就像活了似的,仿佛要从布上蹦出来。赵奶奶看着绣样,满意地说:“哎呀,姐妹们这手艺,加上这新针法,肯定能把咱竹篮的刺绣做得更出彩。”
负责包装的几个人,一边往箩筐里装稻草和藤条,一边讨论着。阿强挠挠头说:“这稻草和藤条咋编成好看的包装呢?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二蛋拍了下阿强的肩膀,说道:“嘿,咱可以把稻草编成小垫子,放在竹篮底下,再用藤条编个提手,这不就有特色了嘛。”
三妮在一旁补充道:“还能编点小装饰,像小花啥的,挂在竹篮上,多好看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