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烘焙的香甜气息还萦绕在记忆中,那盘由小傅曦亲手参与制作的动物饼干,不仅满足了他的味蕾,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创造”与“等待成果”的种子。为了将这份体验延伸,并让他更直观地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林晓悠决定开展一项需要更多耐心和持续观察的活动——在阳台种植。
她选择了一种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活且变化明显的植物——绿豆。
一个周末的早晨,林晓悠拿出了一个小巧的卡通造型花盆、一包饱满的绿豆和一些营养土。她将小傅曦叫到阳台的画室角落,这里阳光充足,适合植物生长。
“曦曦,我们今天来种小豆豆,好不好?”林晓悠晃了晃手中的绿豆袋子,豆子在里面发出沙沙的声响。
“种豆豆?”小傅曦好奇地凑过来,看着妈妈手里那些小小的、硬硬的绿色豆子,不明白它们和好吃的绿豆汤有什么关系。
林晓悠先指导他在花盆底部铺上一些小石子,然后让他用小铲子将营养土装进花盆里。小家伙干得很卖力,虽然洒出来不少土,但那份专注投入的样子让林晓悠不忍打断。装好土后,林晓悠拉着他的小手,在松软的土面上按了几个小坑。
“现在,我们把小豆豆放进去,每个坑里放两三颗,然后轻轻地给它们盖上‘被子’(土)。”林晓悠一边说,一边示范。
小傅曦小心翼翼地用小手捏起几颗绿豆,像安放珍宝一样,将它们轻轻放进小土坑里,然后又用小手笨拙地拂土盖上。他的动作很轻,生怕弄疼了这些“小豆豆朋友”。
全部种好后,林晓悠拿出他的儿童小水壶,灌上清水:“好了,现在要请曦曦给小豆豆喝第一口水,它们喝了水,睡在温暖的土里,才会发芽长大。”
小家伙郑重地接过小水壶,学着妈妈平时浇花的样子,微微倾斜壶身,让细细的水流均匀地洒在土壤表面。他看着清水慢慢渗入土中,仿佛真的看到了小豆豆在下面“咕咚咕咚”喝水的情景。
“小豆豆,快长大。”他对着花盆,用稚嫩的声音许下愿望。
从那天起,照顾绿豆成了小傅曦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大事”。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蹲在他的小花盆前,仔细观察土壤有没有变化,嘴里念叨着:“豆豆发芽了吗?”
起初几天,花盆里毫无动静,依旧是那片褐色的土壤。小家伙难免有些着急,每天都要问好几遍:“妈妈,豆豆怎么还不出来?”
林晓悠总是耐心地安慰他:“小豆豆在土里需要时间,它们在努力吸收水分和营养,准备破土而出呢。我们要耐心等待,每天记得给它们喝水,它们就知道曦曦在等它们了。”
于是,每天傍晚,给小豆豆浇水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他会自己拿着小水壶去接水,然后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浇灌,水量不多不少,生怕淹着了他的“朋友们”。那份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期待,让这个简单的动作充满了仪式感。
终于,在种下绿豆的第五天清晨,小傅曦照例去阳台“巡查”时,发出了惊喜的尖叫:“妈妈!快看!绿绿的!”
林晓悠闻声赶来,只见那褐色的土壤中,竟然真的钻出了几个嫩绿娇弱的小芽!它们弯曲着身子,顶端还带着未曾脱落的豆壳,像一个个好奇打量着世界的小脑袋。
“豆豆发芽了!曦曦你看,你的等待和浇水有用了!”林晓悠比儿子还激动。
小傅曦蹲在花盆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那些小绿芽,小脸上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惊奇和喜悦。他伸出小手指,想碰又不敢碰,最后只是轻轻地虚抚着,仿佛在和他的“朋友们”打招呼。
从那天起,他观察得更勤了。小绿芽每天都有新的变化:长高、展开嫩叶、茎秆变得粗壮……他像一个小小的自然学家,见证着生命破土而出的奇迹,感受着持续照料带来的回报。
这场阳台种豆记,不仅仅是一次植物观察课。它深刻地教会了小傅曦“耐心”与“期待”的意义,让他亲身体验了付出与收获的因果关系。那每天一次的浇水,浇灌的不仅是绿豆,更是一颗懂得等待、珍视生命成长的童心。在方寸之间的阳台上,一个关于生命和责任的朴素道理,正随着绿豆苗一起,悄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