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踩水坑的酣畅淋漓,释放了小傅曦无穷的精力,也让他在与自然元素的互动中收获了最本真的快乐。回到温暖干燥的家中,他的注意力又转向了室内更细腻的扮演游戏。最近一次他自己感冒发烧,爸爸妈妈和医生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模仿和再现的欲望——他要给他的玩偶朋友们“看病”。
他最喜欢的毛绒玩偶,是一只叫“毛毛”的旧小熊,还有一只长耳朵兔子“跳跳”,被他指定为今天的“病人”。他把它们并排放在客厅地毯上,神情严肃,俨然一位准备接诊的小医生。
然后,他跑向妈妈,提出了他的“医疗物资”申请:“妈妈,棉签,创可贴,曦曦要用。”
林晓悠立刻明白了儿子的意图。她从家庭药箱里拿出了一小包未开封的儿童棉签,和几张卡通图案的创可贴,递给他,并叮嘱:“棉签和创可贴是给玩偶用的,曦曦自己不能放进嘴里哦。”
“知道!”小家伙郑重地接过“医疗器械”,跑回他的“诊室”。
他先拿起“病人”毛毛熊,把它抱在怀里,学着医生的样子,用手摸了摸毛毛的额头(其实是鼻子),小眉头皱起,用充满担忧的语气说:“毛毛发烧了,好烫。”
接着,他撕开棉签的独立包装,取出一根,像模像样地对着毛毛熊的嘴巴(只是一个缝合线)说:“啊——张嘴,检查一下。”然后用棉签轻轻地在那个位置蹭了蹭。
检查完毕,他宣布:“喉咙红红的!”然后,他又拿起毛毛熊的胳膊(其实只是一团棉花),仔细看了看,指着上面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伤口”说:“这里,破了,流血了。”
最关键的“治疗”环节到了。他拿起一张印着小星星的创可贴,小心翼翼地撕开包装,然后极其认真、专注地将创可贴贴在了他刚才指认的“伤口”位置上。他用力按了按,确保贴牢固了。
“好了,贴好了,不流血了。”他松了一口气,像完成了一项重大手术。接着,他又假装从旁边(空气)拿起一杯“药”,递到毛毛熊嘴边:“毛毛,吃药药,吃了就不发烧了。”
安抚好第一个“病人”,他立刻转向兔子跳跳。同样的流程再次上演:摸额头“诊断”发烧,用棉签“检查”口腔和耳朵,最后在跳跳的长耳朵根部也贴上了一张黄色的创可贴,理由是“耳朵疼”。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表情专注,动作一丝不苟,嘴里还不停地模仿着医生和爸爸妈妈安慰他时的温柔话语:“不怕不怕,医生看看就好了。”“贴贴就不疼了。”“曦曦陪着你。”
林晓悠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一边处理自己的工作邮件,一边用余光关注着儿子的“诊疗过程”。她没有打扰,只是偶尔在他需要帮助撕开创可贴包装时,才上前搭把手。她看着儿子那副小大人的模样,看着他将他生病时接收到的关爱,原原本本地投射到他的玩偶身上,心中充满了柔软的感动。
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过家家游戏,更是一次情感的模仿和演练,是孩子学习共情和照顾他人的重要方式。通过扮演医生,他正在内化生病时被照顾的体验,并尝试将这份关爱传递出去。
当两个玩偶都被“妥善治疗”后,小傅曦把他们都抱在怀里,轻轻地拍着,哼着不成调的摇篮曲,模仿妈妈哄他睡觉的样子。那场景,温馨得让人心都要化了。
傅景渊下班回家,看到地毯上身上贴着创可贴的玩偶,和靠在玩偶堆里睡着了的儿子,先是愕然,随即在林晓悠的解释下明白了原委,不由得会心一笑。他轻轻地将儿子抱到床上,又把那两个“负伤”的玩偶放在他身边。
这场给玩偶看病的游戏,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那些棉签和创可贴,在成人看来是普通的医疗用品,但在孩子手中,却成了传递关爱、学习共情、演练社交的神奇道具。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诊所”里,小傅曦不仅治愈了他的玩偶朋友,更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名为“善良”与“责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