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李言李语 > 第118章 举世皆行路,我独爱打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8章 举世皆行路,我独爱打坐

静坐之趣

举世皆行路,我独爱打坐。

近年来,走路养生之风大盛,朋友圈中,日行万步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日行两万步以上,其毅力诚可敬佩。

然而我虽羡之,却不效之。

我自有养生之道,或打球,或游泳,或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各般运动,皆曾尝试。

然最得我心者,竟是那静坐一法。打坐,打坐,打坐。重要之事说三遍,亦难表我对此道之钟情。

《黄帝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此言阴阳乃天地运行之法则,万物分类之纲领,变化发生之条件,生命始终之根源,精神气血之所驻。

老子的《道德经》亦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二经之言,道出了打坐养生的哲学根基。

打坐者,养生健身之法也。

闭目盘膝,调整气息,手置特定位置,心无杂念。此道又称“盘坐”、“静坐”,是道教修炼之基础,佛教谓之“禅坐”或“禅定”,为禅宗必修之功。盘坐有自然盘、双盘、单盘之分。

打坐既能延年益寿,亦可开慧增智。中华武术中,打坐更是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志之途径。

初学打坐,须先学盘腿之法。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此为金刚坐。

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此为如意坐。二者皆可,若腿感酸痛,可交替轮换。若双盘难以完成,则可从单盘起始。

常见有人单盘时,下腿过于靠里,上腿膝盖悬空,此非正规姿势。

因上腿悬空,导致下盘不稳。打坐之要,在于身体如大雁塔般稳稳当当,由下而上,层层叠叠,此乃关键所在。

禅坐之时,脊柱垂直最为紧要。臀下应垫二三寸软垫,使从大腿根部至膝盖呈向下倾斜之势,双膝触地以为支撑,不可悬空。

重心需稳,无前倾后仰之感。继而包腿、包腰、包风池穴。天寒时,甚至需包头。上体自然正直,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然务须放松自然。

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唯有全身内外放松,方能入静创造条件。

臀部姿势应微微往后外翘,从侧面观之,整个脊柱位于臀腿之间的位置,坐如宝塔,匀称稳重。

有人喜靠墙打坐,身体后仰,则失塔形之稳。身体坐姿非垂直,而是斜直,略向前倾,尾骨悬空。

人身修行之特殊,在于人多直立,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经脉有规律可循,尚未完全紊乱。

故不能为畜类把脉,因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斜,则督脉上乾清明,下坤培藏,升降有律;任脉左右逢源,箍束横固,平定十方,稳稳有度。

两肩应舒张下垂,不可挺胸。

左手置右手之下,大拇指有意无意相触,放于脐下。头正,下巴微向前低,后脑稍向后收,略压颈部两侧大动脉管即可。

打坐时,先定两目,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时目光勿下垂,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方合规矩。

若两眼向下看,绝难得定,只是坐着休息而已。双目微张,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定于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之人,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眼睛看前方一米距离,最为标准。看得太远,则抬颈;看得太近,则低头。故一米距离最合适,应感觉鼻子与肚脐成一条线。

我初学打坐时,腿脚酸麻难忍,不过十分钟,便觉如有千万蚂蚁啃噬,不得不频频变换姿势。

然而坚持数月后,竟能安坐半小时而不觉痛苦。如今,打坐已成为我每日必修之课,晨起一杯清水后,便盘腿而坐,开始一日之修行。

打坐之妙,不仅在于身体之调理,更在于心神之安宁。当今世界,人人忙碌,走路亦成养生之法,然走路之时,人多思绪纷飞,或听音乐,或思工作,身心未能合一。

而打坐之时,心无杂念,神守一处,身心俱静,与天地合而为一。

有时我打坐入静,忽觉身体如云,飘然欲飞;有时又觉如石,沉沉稳稳。

呼吸之间,似有气息从头顶贯入,沿脊柱而下,至丹田处盘旋不去。此种感受,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友人常问我:“世人皆走路,你为何独打坐?”

我笑而不答。养生之道,各有所好,何必强求一致?走路有走路之妙,打坐有打坐之趣。

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持之以恒。

《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打坐之道,正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实践。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身心俱疲,养生成为迫切之需。

走路固然好,但打坐亦不可废。我愿以自身经验,推荐此古老养生之法于世人。

不必弃走路而就打坐,二者可兼得。早晨走路活动筋骨,晚间打坐静养心神,岂不美哉?

打坐之益,非一朝一夕可见,须长久坚持,方显其功。

初时或觉枯燥难耐,然久而久之,自能体会其中妙趣。身心和谐,气血通畅,思维敏捷,睡眠香甜,此皆打坐之功也。

世间养生之法繁多,走路、跑步、游泳、瑜伽,各有所长。

然打坐之道,源远流长,融汇儒释道三家智慧,值得现代人深入探索实践。

举世皆行路,我独爱打坐。非标新立异,实因得其中趣。

愿更多人能放下匆忙脚步,尝试静坐之妙,体会身心合一之境,在喧嚣世界中,找到一片内心之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