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典前夜,长安城落了第一场雪。
细碎的雪花无声飘落,覆在太庙外新搭起的高台上,像一层薄纱蒙住了旧日的威仪。
没有黄绸铺道,没有钟鼓齐鸣,更无龙椅凤辇。
只有一张寻常木桌静静立于台心,砚台压着宣纸,沙盘平展如田亩,几根竹签斜插其中,仿佛等待播种。
宫中流言早已沸反盈天——九殿下要复礼?还是要废礼?
谁也看不懂这空台无座的用意。
礼部尚书捻着胡须,在殿前踱步良久,终是咬牙奏请:“万民谢恩仪乃祖制,百官跪拜、庶民山呼,方显天子威德。今若不举,恐失纲常。”
萧玦站在阶下,披着那件洗得发灰的旧袍,腰间残玉轻响。
他抬头看了看天,雪落在他眉梢,未化。
“那就别谢了。”他说得极淡,“今日不听颂词,只收问题。”
满朝文武僵立当场。
“凡能提出朕答不出之问者,赐座共议。”他抬手一指那张空桌,“答案不在圣旨里,而在你们嘴上。”
风雪骤紧。
翌日清晨,四夷使节、三品以上大员、各地贡生齐聚太庙广场。
百姓挤在外围,踮脚张望。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典礼:皇帝不登台,反而立于台下,与众人同立风雪中。
死寂持续了一炷香。
终于,一名乡贡进士颤巍巍出列,声音发抖:“陛下……若税重民逃,是民错,还是法该改?”
全场屏息。
萧玦闭了闭眼,似在权衡,又似在回忆什么。
片刻后,他走上高台,执笔蘸墨,在沙盘上缓缓写下六个字:法该改。
笔锋顿住,他又添一句:“列为明年新政首议题。”
人群如雷击般震动。
这不是回答,这是颠覆。
一个七品小官当场红了眼眶——他老家就在江南重税州县,三年前因赋役逼迫,全家卖地逃荒。
他曾十次递状,皆被批“遵祖制不可轻动”。
而今天,一句话,一句话就撬动了百年铁律!
可还没等余波平息,第二日早朝,数十名中低阶官员竟集体出列,手中捧的不是谏书,而是一本本自拟的策论。
“臣户部从六品主事陈明远,呈《如何让穷孩子也能识字》。”一人朗声道,“建议将废弃奏折背面裁切印刷,制成识字卡,分发乡塾。”
另一人接上:“工部屯田司八品录事李通,拟《冬修水利时如何兼顾孤寡劳力安置》,附用工轮换表三张。”
还有人掏出油纸包着的泥块样本:“这是河北某县盐碱地试种藜麦所得,已连种三季,亩产渐稳,请纳入农政推广试点。”
一道道民生难题,带着泥土味、汗水味、甚至粪肥的气息,冲进了这座百年来只闻檀香与墨香的紫宸殿。
萧玦一一接过,亲手放入案侧竹筐,面无表情,眼里却有光。
退朝时,老尚书拦住那位户部小吏,怒斥:“你们忘了君臣之别!这是议政?还是市井闲谈?”
年轻人平静回望:“可陛下今天没坐台上。”
一句话,让整个朝堂为之沉默。
而在京郊问学所,小核桃并未入宫观礼。
她在院中另设一座“民间共议台”,立木牌为榜,题曰:“你问,天下答。”
当夜,雪花夹着信纸纷飞而至。千余封投书堆满了整间厢房——
“寡妇能不能继承田产?”
“哑巴犯法怎么审?请画图示证。”
“为啥月亮不会掉下来?”(署名:七岁童子)
“女子可否报考科举?”
“驿站马死了,驿卒要赔全家?”
她未删未筛,只命人分类张贴于长廊两侧,每问之下留白一片:“待议”。
三日后,尼姑庵主持亲自送来一份誊抄工整的文书,封面写着《女性继产法草案》,附言只有短短几句:
“我们商量了三天,不知道对不对,但想试试。若朝廷愿看一眼,便是慈悲。”
那一刻,小核桃忽然明白了苏识当年为何坚持要把每一则密报都归档入库——不是为了控人,而是为了存火。
思想的火种,从来不在金銮殿上,而在无数卑微的手掌之间传递。
她将这份草案轻轻放在案头,窗外风雪正歇,晨光初透。
而千里之外,漠北边境的一处哨站内,萧玦正批阅边防奏折。
烛火摇曳,他忽然停笔,目光落在昨日送来的京城简报上。
那一行字静静躺着:
“问学所收民间问千二百七十六,其一为《女性继产法草案》,已公示待议。”
他静坐良久,终是未召见任何人,也未批一字褒贬。
只是在翻过一页奏折时,极其自然地,将那份来自尼姑庵的薄纸夹入明日议事清单的最上层。
墨迹未干的批注悄然浮现:
参考民间意见。
萧玦将那页《女性继产法草案》轻轻夹入明日议事清单的最上层时,烛火正巧跳了一下。
光影在墙上晃动,向谁眨了眨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