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凤鸣岐黄 > 第5章 奉献阈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子时·单向流动】

“共鸣灯塔”网络成功建立,如同在无边无际的元存在之海中点亮了第一串星辰。联邦及其盟友文明,通过灯塔将自身的存在本质——那些最纯粹的意义、最坚定的意志、最深沉的情感——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存在浓度”,注入这片渴望“定义”的海洋。

起初,效果是显着且令人振奋的。灯塔光芒所及之处,虚无的苍白被驱散,朦胧的“可能性”开始凝结成更稳定的“现实性”。一些基于纯粹数学美的几何结构自发形成,几段源于集体潜意识深处的神话片段开始自主演绎,甚至出现了初级的、遵循简单逻辑规则的能量生命形态。元存在之海,似乎正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回应着文明的奉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沈清瑶的“存在计量学”模型察觉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存在浓度从灯塔到海洋的流动,是单向的。海洋如同一个永不满足的容器,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却未见有任何实质性的“回馈”。文明在付出,海洋在吸收,仅此而已。

“我们在填充一个……无底深渊吗?”一位现实派学者看着监测数据,发出了疑虑。灯塔的光芒,似乎并未让靠近灯塔的海洋区域变得“不同”,它只是被暂时照亮,其本质依然是无垠的、待定义的“元存在”。

【丑时·浓度临界】

当奉献持续到第七个大型周期时,第一个危机征兆出现了。一座位于文明联盟边缘的、由某个小型植物意识文明建立的灯塔,其光芒骤然熄灭。并非能源耗尽,也非外力破坏,而是该文明自身的“存在浓度”在持续输出后,跌破了维持其集体意识不消散的临界阈值。

他们过于专注地向海洋奉献,试图在那片苍白中催生出绿色的奇迹,却忽略了维系自身的根本。在灯塔熄灭的瞬间,那个文明的存在痕迹,连同他们梦想催生出的那片尚未成型的“森林可能性”,一起如轻烟般消散,被元存在之海重新吸收,未留下一丝涟漪。

这并非个例。接二连三地,一些规模较小或意志力稍弱的文明,其灯塔开始闪烁、黯淡。他们奉献的速度,超过了自身存在再生的速度。

“海洋在……被动地筛选我们。”时青璃的灰烬在核心灯塔的基座上拼写出冰冷的现实,“无法持续保持高浓度奉献的文明,将被吞噬,成为海洋的一部分。”

谢十七那扎根于多个维度的庞大根系,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虚弱感”。维持灯塔网络本身,就在持续消耗联邦的底蕴。元存在之海没有恶意,但它那纯粹的“饥饿”,对文明而言同样是致命的。

【寅时·奉献悖论】

危机迫使联邦紧急调整策略。他们尝试降低风献强度,试图找到一个可持续的“输出功率”。然而,一旦奉献强度降低,元存在之海刚刚显现出的一点“定义”迹象——那些几何结构、神话片段、能量生命——便开始迅速淡化、解构,退回原始的、未分化的状态。

他们陷入了一个残酷的奉献悖论:

高强度的奉献,可以催化海洋的“定义”,但会导致文明自身因过度消耗而崩塌。

低强度的奉献,能保全文明自身,却无法对海洋产生实质性影响,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这就像试图用一杯水去浇灌整个沙漠,”沈清瑶的星云模拟了无数种策略,结果都指向令人沮丧的结论,“要么水瞬间干涸,要么沙漠毫无变化。”

一些盟友文明开始动摇,恐惧与怀疑的情绪在灯塔网络间蔓延。继续奉献,可能是自我毁灭的慢性自杀;停止奉献,则意味着放弃探索“元存在”真相的终极机遇,甚至可能面临海洋某种未知的反扑。

慕昭的观测意志沉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她能看到那悖论的结构,如同一个冰冷的数学公式,横亘在文明与海洋之间。强行突破,似乎只会导致公式一端的湮灭。

【卯时·质变之思】

在普遍的焦虑中,一个来自体验派深层冥想的提议,带来了新的思路。也许,他们一直理解错了“奉献”的方式。

当前的方式,是量的堆积,是试图用更多的“存在浓度”去填满海洋。但这片海洋是“元存在”,是存在本身的可能性基础,其“容量”很可能是无限的。量的对抗,注定失败。

那么,质呢?

如果奉献的,不是单纯大量的、同质化的存在浓度,而是某种更具“催化性”、“启发性”、“范式颠覆性”的东西呢?不是去“填充”海洋,而是去“点燃”它,去提供一个“模板”,一个“奇点”,促使海洋从内部开始发生自组织的、指数级的质变?

“我们不应该送水给沙漠,”那位体验派大师比喻道,“我们应该送去的,是一颗能自我复制的、适应沙漠的‘生命种子’,或者一套能引导水汽循环的‘自然法则’。”

这个想法过于抽象,甚至有些玄学。如何将文明的“质”提炼成可以点燃“元存在”的火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