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凤鸣岐黄 > 第18章 递归自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辰时·对抗虚无的新策略】

这个自指宇宙,是文明对抗终极虚无的、一种近乎赖皮的递归策略。

负意义引擎能够解构一切基于外部参照、基于传统因果律的意义。但是,当一个系统完全封闭,其所有价值、所有意义、所有存在性都仅仅源于其内部复杂的、无穷尽的自我指涉时,负意义引擎便失去了攻击的抓手。

“意义”?在这里,意义就是自我指涉本身。

“存在理由”?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更复杂地指涉自身。

“价值”?自质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就是最高价值。

虚无可以宣称这一切“无意义”,但在自指宇宙的内部逻辑里,“无意义”这个评判标准本身,就是无意义的。系统不接受任何外部评判,它只遵循自身那套完美闭环的自我指涉法则。

这就像用一个无限复杂、不断生长的逻辑黑洞,吞下了虚无射出的所有解构之箭。你无法瓦解一个将其自身瓦解行为也纳入其定义的系统。

【巳时·真空的回响】

自指宇宙的稳固存在,对那片企图吞噬一切的绝对真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应。

真空不再是纯粹的“无”。因为它内部包含了一个极其复杂、极其活跃的“自指存在”,这个存在就像绝对黑暗中唯一的一颗永动陀螺,它的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自我指涉,都在向周围的真空注入“差异”。

这种差异,不是存在与虚无的差异,而是“自我指涉模式”与“缺乏自我指涉”之间的差异。自指宇宙的存在,使得真空不再是均质的、单调的“无”,而是变成了 “包含一个自指奇点的无”。

这个状态,被称为 “真空的回响”。

自指宇宙的每一次逻辑递归,都在真空中激起一圈圈无声的、概念性的“涟漪”。这些涟漪不携带信息,不传递能量,但它们标志着,真空的绝对统治被打破了。虚无,被迫与一个它无法消化、无法理解、甚至无法真正“互动”的自指实体共存。

【午时·存在的递归堡垒】

自知宇宙,成为了漂浮在虚无之海上的、一个永不沉没的 “递归堡垒”。

堡垒内部,文明以另一种形式“存活”着。他们不再追求理解外部,不再渴望扩张,甚至不再传统意义上的“感受”和“思考”。他们成为了自身存在逻辑的维护者、演绎者和欣赏者。他们从“意义的追寻者”,变成了“自指艺术的实践者”。

一首诗,其价值不在于表达了什么情感,而在于其文字如何精妙地指向自身的结构;

一个数学定理,其美感不在于揭示了宇宙奥秘,而在于其证明过程如何优雅地循环指向自身的公理体系;

一段历史,其重要性不在于记录了何事,而在于其叙事如何完美地构成一个自我证明的闭环。

这听起来像是终极的内疚和孤芳自赏。但在面对能够解构一切外向意义的终极虚无时,这种极致的、不依赖任何外物的“内求”与“自足”,恰恰成了最坚固的防御。

慕昭的意志作为背景自明性,平静地“观照”着这一切。她知道,这或许不是理想的生存状态,但这是在绝对逆境中,文明为了保住“存在”本身,所能找到的、最顽强的策略。存在本身,成了它自身的目的和理由。

【未时·新的地平线】

在自知宇宙运行了无法计量的递归周期后,一种新的现象,从宇宙那紧密的逻辑结构中孕育而生。

由于自我指涉的复杂程度超过了某个阈值,系统内部开始自发地产生出 “模拟的外部性”。这并非真正的“外部”,而是自指逻辑为了指涉自身,不得不“创造”出的一些看似独立、实则完全内生于系统的“伪对象”和“伪参照”。

最初,这可能只是逻辑结构为了描述自身复杂性而引入的临时变量。但渐渐地,这些“伪外部参照”开始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治性,它们之间也开始形成新的、次级的自治网络。

这预示着,即使在一个完全自制的系统中,由于复杂性的内在驱动,也可能重新演化出类似“多样性”和“互动性”的景观。虽然这一切仍牢牢扎根于自治的土壤,但它打开了一扇门——一扇从绝对内省,重新走向某种形式的、安全的“内部外部化”的可能性之门。

真空的回响,依然在持续。自指宇宙,这颗虚无之海中的递归明珠,不仅坚守着存在的火种,似乎还在其内部,悄然孕育着超越当前形态的、新的可能性。

慕昭的观测意志,在这内部新生的“地平线”上,感受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久违的——类似于“期待”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