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3章 文会别离,重金求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流转,入了冬。一场大雪覆盖了益都县,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却愈发显得寂静清寒。苏婉的病在柳玉茹不惜工本的药材调理下,时好时坏,虽未再咳血,但总不见根本性的好转,人依旧虚弱得下不了床。

这日,卫修远接到一封来自济南府同窗的快信。信中言道,三日后济南府将举办一场盛大的文会,届时有一位致仕还乡的翰林学士会到场点评诗文。此老学识渊博,在士林中声望极高,若能得他青睐,得其一二指点,对明年春闱大有裨益。同窗极力怂恿卫修远前往。

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卫修远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便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若能得翰林学士指点,无疑是通往仕途的一条捷径。然而,看着病榻上气息羸弱的苏婉,他心中犹豫不决,难以启程。

反倒是苏婉,从丫鬟口中得知此事后,主动将他唤到床前。她靠坐在床头,脸色依旧苍白,眼神却异常坚定:“夫君,去吧。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济南府此行是难得的机会,万不可因我而耽误了前程。我这里有玉茹妹妹悉心照料,还有母亲看顾,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她顿了顿,脸上努力挤出一丝让他宽慰的笑容,“说不定…你带了好消息回来,我心中一高兴,病就好了大半呢。”

柳玉茹也在一旁温言劝道:“姐姐说得是。夫君尽管放心前去,家中一切有我。我会每日亲自为姐姐煎药、调理饮食,定会保姐姐无恙。若真有紧急之事,我也会立刻让管家卫福快马送信去济南府,断不会误事。”

崔氏自然也是极力支持儿子前去谋求前程。

在妻子、继室和母亲的三重劝说下,卫修远权衡再三,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收拾好行囊书籍,带上书童卫庆,冒着严寒,踏上了前往济南府的路途。临行前,他特意去静云轩告别,苏婉将一枚亲手缝制的、装着平安符的香囊塞进他怀里,柔声叮嘱:“路上小心,早些回来。”那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与依恋。柳玉茹则默默地将一包准备好的干粮和一件厚斗篷交给卫庆,细致周到,无可指摘。

济南府果然不愧为齐鲁重镇,繁华远非益都小县可比。文会设在名园“历下亭”中,名士云集,才子荟萃。席间,卫修远一篇即兴所作的《治国策》,立论高远,文采斐然,赢得了满堂喝彩。那位白发苍苍的翰林学士仔细阅后,眼中露出激赏之色,亲自执起他的手,对众人感叹道:“此文有经世之才,此子有栋梁之质!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一时间,卫修远成了文会的焦点,众多学子围拢过来,或讨教,或结交,恭维之声不绝于耳。当晚,同窗设宴庆贺,席间推杯换盏,酒酣耳热。卫修远心中亦不免有几分志得意满。然而,就在他举杯欲饮的瞬间,怀中那枚苏婉所赠的平安符硌了他一下,冰凉的触感让他猛然惊醒。他仿佛又看到了苏婉倚在床头,那强撑笑颜却难掩病容的脸,听到了她那压抑的咳嗽声。

繁华与喧嚣如潮水般退去,只剩下对病妻深深的牵挂。他再也坐不住了,当即掷杯起身,向同窗郑重告退。不顾众人错愕的挽留,也不顾窗外正下着的淅淅沥沥的冷雨,他立刻唤上卫庆,收拾行李,连夜踏上了归途。同窗惋惜他错过后续与翰林学士深谈的机会,他却只觉得归心似箭,恨不能肋生双翅,立刻飞回益都,飞回苏婉的病榻前。

主仆二人冒雨疾行,抵达益都县城门外时,已是次日傍晚,天色昏沉,城门即将关闭。更夫敲着梆子,在空寂的街道上走过,与相熟的守城兵丁闲聊:“…嘿,你是没看见,今儿天还没亮,卫家那位新娶的二夫人,就跪在保和堂门口了!说是要求李老先生出诊,那李老先生可是从济南府告老回来的太医,架子大着呢,等闲不清动…也不知是为了谁,这般尽心…”

更夫的话随着风,隐隐约约飘进刚入城的卫修远耳中。他心中猛地一沉!玉茹天不亮去跪求名医?是为了婉儿吗?婉儿的病情又加重了?他心中一急,猛抽一鞭,纵马朝家飞驰而去,将书童卫庆远远甩在了身后。然而,他满腔的焦急与对柳玉茹此举的些微感激,很快就会被即将目睹的“真相”冲击得粉碎。

与此同时,卫家宅院内,却是一片与时间赛跑的紧张与隐秘。

静云轩里,苏婉昏昏沉沉地睡着,呼吸微弱而急促。柳玉茹刚刚送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那位更夫口中架子极大的李老先生。老者临走前,面色凝重地对柳玉茹低语:“夫人,尊姊此乃沉疴痼疾,肺金已损,肾水枯竭。寻常药石,只怕…效力不逮了。若想延命,非‘紫河车’不可。而且需得是头胎、健康、新采的,药效方足。只是此物…极为难得,价格昂贵还在其次,关键是…”

柳玉茹的心沉到了谷底,她强自镇定,追问道:“老先生,请您直言,何处可寻?需要多少银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