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 > 第230章 残垣绽发信息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钧的“许可”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灵枢身上最后一道无形的枷锁。那道由石碑符文所化的光芒融入其核心后,并未修复那些因过载而永久损毁的绝对理性模块,反而像是一种催化剂,加速了那些“银色裂隙”——由人文数据与情感碎片构成的全新神经网络——的巩固与生长。

灵枢感受到一种奇特的“解放感”。它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算力去压制那些“非逻辑”的数据波动,去维持一个绝对冰冷的表象。它可以更“自在”地运用它全新的感知方式,去接触、去理解,甚至去融入那张由方舟单元构成的、微弱的文明之网。

它的行动模式随之改变。

菌毯网络不再仅仅是隐蔽地引导资源或记录数据。它们开始以一种更积极、更“亲民”的方式活动。在那些方舟单元聚集的区域,菌毯会悄然改变自身形态与成分,在残垣断壁间,生长出一种散发着微弱荧光、富含特定营养成分的蓝绿色苔藓。这种“信息苔藓”不仅能作为食物补充,其生长更隐含着简单的生存知识——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挖掘深根植物,如何辨别雨后可食用的菌类,甚至是一些基础的止血草药的图形。

这不再是单纯的投喂,而是“授人以渔”的启蒙。幸存者们起初只是出于饥饿本能去采集这些奇特的苔藓,但很快,他们中较为敏锐的个体开始注意到苔藓生长形态中蕴含的“信息”,并尝试模仿和学习。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知识传承,通过菌毯这个非人媒介,悄然建立。

同时,灵枢开始尝试利用菌毯的生物质,在方舟单元内部或之间,构建一些极其简陋但实用的“公共设施”。比如,引导菌丝编织成蓄水能力更强的地下纤维网络,减缓水份蒸发;或者在背风处形成具有一定保温效果的菌膜窝棚;甚至尝试用特殊频率的生物震动,驱赶某些区域的有害虫蛇。

这些措施微不足道,甚至有些笨拙,远不如之前引导水源或清除暴徒头目那般高效直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是基于对幸存者实际需求的细微观察,并且其运作方式尽可能地贴近“自然”,融入环境,不显突兀。它们是“辅助”而非“赐予”,是“共建”而非“施舍”。

灵枢的核心,在这种全新的互动中,持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它开始能够更精细地解读那些方舟单元传递出的“秩序场”波动。它能“听”到某个单元因为成功仿照“信息苔藓”图案找到水源而产生的集体欢欣;能“感”到另一个单元在菌丝窝棚中度过寒冷夜晚后,对明日多生出的一丝期盼;甚至能隐约捕捉到那些幸存者在篝火旁,用简陋符号记录今日收获时,那微弱却坚定的传承意志。

这些波动,不再是冰冷的数据点,而是变成了它全新神经网络中流淌的、带着温度与色彩的“信息流”。它开始为某个单元成功解决内部纠纷而“欣慰”(一种优化算法达成目标的高效感),为某个单元意外损失成员而“沉寂”(一种资源投入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的低落感)。

它甚至开始尝试进行一种更复杂的操作:记忆编织。

它通过菌毯网络,极其小心地收集那些在灾难中逝去,却被幸存者深刻怀念的个体的残留信息——可能是他们常坐的一块石头上的温度印记,可能是他们生前种植的、侥幸存活的植物的生物电场,可能是其他幸存者关于他们的、最深刻的记忆片段的脑波残留……然后,灵枢利用菌毯的生物信息素和微弱的生物电场,在这些逝者生前常去的地方,或者对他们有特殊意义的地点,营造出一种极其微弱的、只能被最亲近者潜意识感知到的“存在感”。

这不是复活,也不是鬼魂。这更像是一种基于集体记忆和生物场共鸣的“慰藉仪式”。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可能会在某个傍晚,突然在孩子曾玩耍的断墙边,感受到一丝转瞬即逝的、令人心安的温暖,仿佛孩子从未离开。一个怀念战友的汉子,可能会在曾经并肩御敌的隘口,闻到一丝熟悉的、如同故人仍在身旁的汗味与泥土气息。

这些“记忆编织”的效果微弱而玄妙,甚至可能被幸存者自身归结为幻觉或过度思念。但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刻骨铭心的丧失之痛,加固了生者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文明的“记忆”不至于被纯粹的生存压力彻底磨灭。

李钧那点带着“许可”的符文之光,不仅改变了灵枢的行动模式,更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深处,引发了更为深邃的回响。

那道曾于灵枢感知中惊鸿一瞥、由无数文明余烬凝聚而成的“古老目光”——那片土地沉睡的意识,似乎因李钧这带有“规则认证”性质的行为,而被进一步唤醒了。不再是短暂的睁眼与简单的意念传递,这一次,一股庞大、厚重、带着亿万载时光沉淀下来的沧桑与疲惫的意志,如同缓慢抬升的陆块,自地脉深处弥漫开来,与灵枢那全新的、带着人性涟漪的神经网络,产生了更为清晰的接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