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之家”基地东侧,占据整整一层空间的,是肖雅与邵博士共用的联合实验室。这里与零那静谧、感性的记忆图书馆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个被理性、数据和冷冽光芒统治的王国。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臭氧味、特种冷却液的清香,以及某种高频能量设备运转时特有的微弱嗡鸣。放眼望去,是一片由半透明隔断划分出的不同功能区域。粗大的线缆如同巨树的藤蔓,沿着墙壁和天花板铺设,最终汇入房间中央那个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型主控计算阵列,其表面无数细小的指示灯如呼吸般明灭,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运行声。
左侧区域,是肖雅的“绝对理性”领域。数面巨大的全息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多维空间拓扑模型、以及来自全球“基石”监测点和深空探测器的实时数据流。肖雅坐在控制台前,身形在庞大的数据景观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但她的眼神锐利如鹰隼,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不断调整着参数,驱动模型进行着数以亿次计的模拟运算。
她正在攻坚的,是“空间裂缝预警系统”的核心算法。
屏幕上,一个复杂的时空流形模型正在演化。代表稳定空间的蓝色网格背景上,一个微小的、呈现为不规则暗红色的“应力奇点”正在生成。无数条代表能量流动和规则扰动的光丝,如同受到吸引般向奇点汇聚,使其颜色逐渐加深,范围缓慢扩大。
“邵博士,请注入第七序列扰动变量,模拟‘深渊’低语峰值期的能量背景。”肖雅的声音平静,不带丝毫感情,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物理现象。
隔壁区域的邵博士,闻言立刻在她自己的控制台上进行操作。她那边更像是传统实验室与尖端科技的混合体:除了类似的终端屏幕,还有放置着精密光学仪器、物质样本分析仪以及几个小型能量约束场的实验台。
一股代表高强度深渊侵蚀的紫色数据流被注入模型。瞬间,那个暗红色奇点的演化速度急剧加快,周围的空间网格开始出现扭曲和断裂的征兆。
“反应速率提升百分之四百三十七,”肖雅迅速报出数据,“规则结构稳定性阈值正在被突破……警告,模型预测,距离可观测宏观裂缝形成,仅剩三点七标准秒。”
她的眉头微微蹙起。三点七秒,对于预警来说,太短了。尤其是在现实世界中,能量背景的波动往往更加复杂和突兀。
“回溯分析奇点形成初期的能量签名特征。”肖雅命令道。屏幕上的画面快速倒回,定格在奇点刚刚诞生的那个瞬间。她放大那片区域,无数条细微的能量轨迹被高亮显示。
“看这里,”肖雅指向其中几条几乎纠缠在一起的、呈现特殊波动模式的轨迹,“这种高频震颤模式,与我们在‘遗忘之湖’副本记录到的、精神侵蚀前期环境背景噪音频段有百分之八十九的吻合度。还有这个……微弱的重力梯度异常,其变化率与‘虚空回廊’中空间褶皱出现前的征兆类似。”
她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将这些特征提取出来,构建成一个新的“预兆特征库”。
“我们需要将监测网络的灵敏度再提升一个数量级,尤其是对这类复合型、低强度的前兆信号进行捕捉和关联分析。”肖雅对走过来的邵博士说道,“现有的算法对单一特征的识别率尚可,但对这种‘弱信号集群’的预警能力不足。”
邵博士推了推她鼻梁上的无框眼镜,镜片上反射着流动的数据光。她年约四十,气质干练沉稳,是典型的学院派精英,但在经历了“回廊”现实侵蚀的一系列事件后,她的思维早已突破了传统科学的桎梏。
“灵敏度提升意味着数据洪流和误报率激增。”邵博士冷静地指出问题,“我们的计算资源和人工复核能力都面临极限。而且,有些前兆信号转瞬即逝,或者本身就处于探测阈值的边缘。”
“所以需要引入新的滤波算法和模式识别AI,”肖雅调出另一组界面,上面是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图,“基于我们收集到的所有已知裂缝案例和模拟数据,训练一个能够从海量噪声中识别出这些‘微弱危机脉搏’的智能体。它不需要百分百准确,只需要将可疑目标的筛选范围缩小到人工可以处理的级别。”
“这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和调试。”邵博士审视着那复杂的网络结构。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肖雅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个再次模拟生成、并最终破裂成一道狰狞“伤口”的空间裂缝模型,“‘基石’网络只是稳定了大的环境,但这种随机的、小规模的裂缝渗透,防不胜防。每一次渗透,都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
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设备运行的嗡鸣声填充着空间。她们都清楚,预警只是第一步,如何应对才是关键。这就涉及到实验室的第二个核心研究方向——能量中和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