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借阅古籍,书房的接近
上官瑜的眼中有光,那是一种寻得知己、觅得珍宝后,再也无法掩饰的灼热光芒。他的邀请真诚而急切,将一个读书人对知识的渴求,和一个青年男子对心上人的殷勤,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柳惊鸿的内心平静如一池深潭,面上却恰到好处地浮现出一丝受宠若惊的犹豫。她的目光从上官瑜真挚的脸上,转向那本被他视若神物的《北境堪舆异闻录》,再轻飘飘地落回他身上,带着几分顾虑。
“能与公子这样的知己共研奇书,是惊鸿的荣幸。”她声音温软,顿了一顿,才继续说道,“只是……尚书府乃朝堂重地,我这般贸然登门,是否会叨扰到尚书大人?”
这一问,既显出了她身为王妃的得体与分寸,又是一次不动声色的试探。
果然,上官瑜立刻摆手,生怕她会拒绝一般,急切地解释道:“王妃请放心!家父今日需在兵部衙门盘点军械,不到天黑是不会回府的。再者,家父虽不苟言笑,却最是敬重有真才实学的文人雅士。若他得知王妃这般的人物,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怪罪?”
他这番话,无意中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一,兵部尚书此刻不在府上;二,她拥有一个相对安全的、长达数个时辰的行动窗口。
柳惊鸿心中了然,脸上的最后一丝“顾虑”也随之消散,化作一个清浅的笑容:“既然如此,那惊鸿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上官瑜喜不自胜,整个人都仿佛被点亮了。他立刻吩咐随从备车,亲自将那本《北境堪舆异闻录》用最柔软的锦布层层包裹,如同捧着圣旨一般,小心翼翼地抱在怀中。从翰墨轩到兵部尚书府,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上官瑜却恨不得马车能生出翅膀来。
马车内,他谈兴极浓,从书中描绘的“一线天”奇景,谈到前朝独特的烽燧传讯方式,言语间充满了对柳惊鸿的敬佩与好奇。
“王妃,恕瑜冒昧,您是如何得知‘狼烟三短一长’乃是求援而非敌袭的?此等细节,连许多兵书都记载得含糊不清。”
柳惊鸿端坐着,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清茶,茶水的雾气氤氲了她眼底的锋芒。她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在脸颊上投下一片小小的阴影。
“幼时体弱,不能像寻常女孩儿家那般玩闹,便只能在故纸堆里打发时间。家父收藏的杂书中,恰有一本行伍老兵的手记,记录了些军中趣闻,便记下了。”
她的解释天衣无缝,将一切都归于“博闻强识”,既满足了上官瑜的好奇心,又为自己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惹人探究的色彩。
上官瑜听得连连点头,看向她的眼神愈发不同。在他眼中,这位七王妃,简直就是一座待人发掘的宝藏。
马车在尚书府门前停稳。与七王府的森严不同,兵部尚书府邸显得更为内敛厚重。朱漆大门上没有过多繁复的雕饰,只有两尊威严的石狮镇守左右,门楣上悬挂的“尚书府”三字牌匾,笔力遒劲,隐隐透出一股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
府门的护卫看到自家公子领着一位气质不凡的女眷前来,虽有些讶异,却也并未阻拦,只是在行礼时,目光不动声色地从柳惊鸿身上扫过。
柳惊鸿能感觉到,从她踏入这座府邸的第一步起,便有无数双眼睛,或明或暗地落在自己身上。她神色自若,步履从容,跟在上官瑜身后,看似在欣赏院中的景致,实则大脑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飞速记录着周围的一切。
府内布局井然,回廊曲折,假山叠翠,处处透着低调的雅致。但在这份雅致之下,柳惊鸿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种军旅般的规整。护院家丁的行走路线,巡逻交接的节点,甚至连庭院中花木的栽种位置,都隐约构成了一种防御阵型。
这座府邸,本身就是一座小小的堡垒。
上官瑜一心都在那本奇书上,并未察觉到柳惊鸿的暗中观察。他兴致勃勃地介绍着:“王妃请看,穿过这片竹林,前面那座独立的院落,便是家父的书房‘听风阁’了。家父不喜人多嘈杂,便将书房建在了这最僻静的后园。”
柳惊鸿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片青翠的竹林掩映之后,一座两层高的阁楼静静矗立。飞檐翘角,古朴沉稳。与其他院落的热闹不同,听风阁周围显得格外寂静,只有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通往阁楼的小径上,铺着细碎的白色石子,人走在上面,会发出清晰的声响,这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预警方式。
阁楼的入口处,站着两名身穿灰色短打的仆人。他们身形笔挺,太阳穴微微鼓起,眼神锐利,与寻常家仆截然不同。那是常年习武之人才有的气息。
上官瑜似乎也察觉到气氛的严肃,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对柳惊鸿解释道:“家父的书房重地,藏书颇多,这两位是府上的护院武师,并非有意冒犯。”
柳惊鸿微微颔首,表示理解。她的心中却是一凛。看来,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这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日的机会,稍纵即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