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齐章回到了学校。
初春的夜风带着凉意,吹散了白日的喧嚣。
宿舍楼里灯火通明,充满了新学期伊始特有的忙碌和生气。
开学第一天晚上,班级照例要开班会。
木齐章走进熟悉的教室,目光扫过班里的同学。
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整,大家的精神面貌似乎都好了不少。
不少同学换上了半新的衣服,虽然依旧朴素,但洗得干净,熨得平整。
脸上也少了些去年刚恢复高考入学时的仓促和疲惫,多了几分属于大学生的从容和朝气。
她找了个靠后排的位置安静地坐下,如同过去一年一样,并不起眼。
辅导员老师站在讲台前,先是照例讲了新学期的纪律和要求。
接着,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变得严肃而略带兴奋:
“同学们,有一个重要的消息要告诉大家。
今年,我们系乃至全校相关的财经专业,将组织参加一项重要的活动。
由财政部牵头,正在恢复和建立的会计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下的财经知识竞赛!”
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会计干部技术职称”?
这对于七七级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充满吸引力的词汇。
它意味着专业能力的官方认可,更与未来的工作分配、职业发展息息相关。
辅导员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解释道:
“这次竞赛,由财政局和上级主管部门联合组织,主要考察对国家最新财经政策、会计制度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
要求参赛者‘又红又专’,政治过硬,业务精湛。
我们班同学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政治背景和专业知识都符合要求。
竞赛将分为初赛和复赛,成绩优异者,不仅可以获得荣誉,更有可能在毕业分配时获得优先推荐,直接获得相应的初级乃至中级职称评定资格。
这对于大家未来的前途,至关重要。”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同学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对于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条崭新而光明的晋升通道。
教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兴奋、期待、紧张的情绪在弥漫。
“职称评定啊,听说以后工资待遇都和这个挂钩。”
“要是能拿到好名次,毕业说不定能分到好单位。”
“政策法规得好好背了。”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不少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木齐章坐在后排,安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内心却远不像表面那么平静。
会计干部技术职称……财经知识竞赛……这些词汇,与她目前正在经营的“木记衣行”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东西。
一边是体制内的正规军,讲究政策、规章、论资排辈,一边是市场里的弄潮儿,需要灵活胆识和人情练达。
“木齐章同学,”
辅导员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我记得你入学前,好像在街道企业考过会计证?
有实际工作经验,这次竞赛,你应该很有优势啊。”
一时间,不少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她。
有羡慕,有好奇,也有几分审视。
坐在不远处的林芳,闻言撇了撇嘴,低声对旁边的人说:
“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个街道厂的临时会计嘛。”
语气里的酸意,隔老远都能闻到。
木齐章对辅导员的点名和周围的反应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班会结束后,她随着人流走出教室,心里却开始了激烈的权衡。
参加竞赛,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那些枯燥的政策条文和会计制度,必然会分散她经营店铺的精力。
以她现有的会计基础和远超同龄人的对政策的理解,取得好名次的可能性很大。
一旦获得职称资格,毕业后很可能进入一个稳定的单位,端上“铁饭碗”。
这是一条父母辈眼中踏实光明的正道。
不参加竞赛或者敷衍了事,她可以更专注于生意。
凭借先知和努力,“木记衣行”很可能发展壮大,带来更丰厚的物质回报。
走在回宿舍的林荫小道上,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
她想起了白天和陈星在那间小四合院里的对话,起了“收租立足”的打算。
有了房产作为保底的资产,她对物质匮乏的恐惧已经大大减轻。
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其实更倾向于不需要过多与人虚与委蛇的工作环境。
做生意固然能赚钱,但需要时刻面对竞争,算计和各色人等的周旋,这让她感到疲惫。
与数字和政策打交道,虽然枯燥,却更符合她喜欢安静和条理的性格。
在不缺钱的情况下,她更愿意选择一种让自己内心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想清楚了这一点,木齐章的脚步变得坚定起来。
她回到宿舍,周敏和赵兰也正在讨论竞赛的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