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 第282章 岛国从不是善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巷口的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我攥着那枚格桑花U盘走在前面,苏瑶忽然停住脚,指着报刊亭挂着的旧地图——泛黄的纸面上,中日两国的轮廓像两枚紧挨着的贝壳。“你看,明明这么近,怎么就走成了后来的样子?”她指尖划过“日本列岛”四个字,语气里带着点闷声的困惑。

我折回来,和她并肩盯着地图。晚风卷着老巷的煤炉味飘过来,混着远处黄浦江上货轮的鸣笛,倒让这问话多了几分沉郁。“你还记得周教授讲过的隋朝使臣吗?”我指尖点在地图上的“洛阳”与“奈良”之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带着国书来隋朝,开篇就写‘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那是他们第一次敢在文书里,把自己抬到和中原王朝对等的位置。”

苏瑶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诧异:“我还以为他们早年一直是称臣的?比如唐朝的时候,不是还派遣唐使来学典章制度吗?”

“是学,但学的时候就藏着心思。”我想起大学时翻的《隋书·东夷传》,字句里的微妙至今记得清,“隋朝时他们刚统一没多久,就急着摆脱‘藩属’的名分。到了唐朝,遣唐使把长安城的坊市制度、科举制都搬回日本,可骨子里没学‘和而不同’的道理——他们学中原的典章,是为了变强后‘取而代之’,不是为了平等往来。”

我们顺着青石板路往地铁站走,苏瑶把风衣拉链拉到顶,声音裹在衣领里,却格外清晰:“我外婆以前跟我说,她小时候听太爷爷讲,清末的时候,村里有去过日本的商人回来,说那边的人连吃饭都要练‘肃立礼’,走路步子都得齐整,当时只觉得是‘规矩多’,现在想,那是不是早就藏着一股子拧劲?”

“是偏执。”我接过她递来的热奶茶,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却想起更冷的历史,“明朝倭寇扰沿海的时候,他们是小股小股地抢;到了甲午战争,就敢举全国之力跟清朝打——他们总在攒劲,攒到觉得能压过我们一头时,就敢扑上来咬。你看隋朝时敢写‘日出处天子’,是觉得自己能跟中原平起平坐;后来敢侵华,是觉得能把我们整个吞掉。”

苏瑶突然停下,蹲在路边的石阶上,手里的奶茶晃出细小的涟漪。“我之前去博物馆看遣唐使的文物,有个银壶,上面刻的花纹跟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几乎一样,当时还觉得‘文化多亲近’。可一想到后来他们拿着枪炮来炸我们的城,就觉得这亲近里,藏着太多算计。”她抬头看我,眼里蒙着层水汽,“他们学我们的东西,却没学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反而把‘弱肉强食’刻进骨子里,是不是从‘日出处天子’那会儿,就觉得自己天生该比别人高一头?”

我蹲下来,把外套披在她肩上。老巷深处传来钟表店的打点声,一下下敲得人心沉。“你看他们的地理——四面环海,多火山多地震,总觉得‘生存空间不够’,所以拼了命要往外抢。隋朝时敢跟中原叫板,是觉得能从我们这儿抢‘名分’;后来侵华,是想抢土地、抢资源。这种‘危机感’变成了偏执,偏执又变成了狠劲,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的狠劲。”

苏瑶攥紧了我的手,指尖冰凉。“我之前看史料,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间谍在东北测绘了十年,连村里的小路都标得清清楚楚。他们不是一时兴起才打过来的,是筹谋了几十年,像猎人盯着猎物,等时机一到就扑上来。”她声音发颤,“这种民族,太危险了——他们能把‘学习’变成‘算计’,把‘生存’变成‘掠夺’,连自己的历史都敢篡改,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路灯的光落在她脸上,我能看见她睫毛上的细霜。“隋朝那封国书,其实是个信号。”我轻轻拍着她的背,“他们敢自称‘日出处天子’,就敢在后来的千年里,一次次试图把‘日没处’的我们踩在脚下。14年侵华不是偶然,是他们骨子里的狂妄和偏执,攒了上千年的总爆发。”

苏瑶站起身,把奶茶杯扔进垃圾桶,动作里带着点狠劲。“以前总听人说‘中日友好’,可一想到那些历史,就觉得这友好得提着心。他们连‘日出处天子’的狂妄都没改,现在还在往海外派间谍,还在美化战争,这样的民族,怎么能让人不警惕?”

我们走到地铁站入口,风从地下涌上来,带着股凉意。苏瑶回头望了眼老巷的灯火,声音轻却坚定:“以后不管去哪个城市,不管看多少建筑,都得记得这些——记得他们从隋朝就有的野心,记得他们14年的侵略,记得这个民族,从来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温和。”

我攥紧了她的手,看着她眼里映出的地铁灯光,忽然觉得,那些藏在历史里的字句,那些浸在血里的教训,从来都不该被忘记。就像这老巷的青石板路,哪怕被雨水冲刷百年,也该记得曾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抱着警惕与清醒,一步步往前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