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月的风,吹过寿春城。

往年,这风中带来的是闷热的暑气与田间的禾香。

而今年,风中裹挟的,是鼎沸的人声,是无数车马扬起的尘土,以及一种肉眼可见的,名为“希望”的灼热气息。

苏毅站在摘星楼的最高处,俯瞰着自己的都城。

城内,秩序井然。

城外,四座巨大的营地如同棋盘上的黑子,星罗棋布,将数十万从天南海北涌来的人潮,稳稳地纳入了帝国的掌控之中。

每日清晨,军士们分发的不仅仅是能填饱肚子的两餐粟米粥,更是一种无声的宣告。

——在这片土地上,只要你心向大夏,帝王,便予你容身之地,予你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收拢人心。

“陛下。”

荀彧的身影出现在他身后,这位向来从容的文臣,眼中也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震撼与兴奋。

他递上一份刚刚汇总的文书。

“第一场‘忠’考,已于昨日结束。”

“报名考校者,共计二十七万三千六百人。其中,能完整默写《大夏启蒙千字文》,并阐述《授田令》要义者,仅余……三万一千人。”

这是一个残酷的筛选比例,近乎十去其九。

但苏毅的脸上,没有任何意外。

他要的,本就不是数量。

“那些落榜之人,如何了?”苏毅淡淡问道。

“回陛下,无人喧哗,无人闹事。”荀彧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臣已遵陛下旨意,凡落榜者,皆可领取三日干粮与十枚‘大夏通宝’作为盘缠。亦可选择就地登记,由工部安排,参与驰道或学院的修建工程,按日获取工钱。”

“如今,已有近十万人,选择留下成为劳工。”

苏毅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一场考试,便为帝国筛选出了三万预备人才,和十万安分的劳动力。

这笔账,无论怎么算,都是赚的。

“第二场‘能’考,安排得如何?”

“回陛下,题目已由张尚书、商廷尉、鲁尚书等人联合拟定。皆为实务。”

荀彧翻开文书的另一页,轻声念道。

“譬如,‘一县之地,新降之民与故夏之民因分田不均而生械斗,死伤十余人,若尔为县令,当如何处置?’”

“又如,‘山洪冲毁河堤百丈,淹没良田千亩,流民三百。国库只拨粮千石,银三百两,尔为赈灾主官,如何安置流民,修复河堤,并保证秋毫无犯?’”

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

考的,是人心,是手段,是取舍,是每一个为官者都将面临的血淋淋的现实。

“很好。”苏毅颔首,“让考官们记住了,朕要的,不是锦绣文章,而是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哪怕他的方法,粗鄙,直接,只要有效,便可取。”

“臣,明白。”

荀彧退下后,御书房的阴影里,一个身影如同鬼魅般浮现。

曹正淳那张总是挂着谄媚笑容的脸,此刻却是一片肃然。

他的手中,同样捧着一沓厚厚的卷宗。

这,是关于第三场考校,“心”考的准备。

“陛下。”曹正淳的声音压得极低,“依照您的吩咐,凡通过第二场考校者,他本人及其三代之内的所有情报,都将由东厂与监察司联合审查。”

他翻开其中一卷。

“譬如此人,王二,原会稽郡商贾之子,其父钱万三,于‘经济肃正’中伏法。此子在考卷中,对朝廷雷霆手段极为推崇,认为其父死有余辜。”

“但据我东厂密探回报,此子曾在私下祭拜其父时,言语中颇有怨怼之意。”

曹正淳的脸上露出一丝阴冷的笑意。

“奴婢以为,此等心怀怨望之辈,纵有才能,亦不可用。”

苏毅没有说话,只是从他手中,抽出了另一份卷宗。

这份卷宗的主人,名叫李狗蛋。

一个粗鄙到极点的名字。

他出身庐州乡野,祖上世代贫农,是《授田令》的第一批受益者。

在第一场考校中,他几乎是满分通过。

在第二场关于“断案”的题目里,他的回答简单粗暴:“凡不服王化者,杀!凡阻挠政令者,杀!陛下之法,即为天理!”

充满了最原始,也最纯粹的忠诚。

“此人,如何?”苏毅问道。

曹正淳连忙躬身:“回陛下,此人身家清白,对陛下、对大夏,忠心耿耿,可堪大用!”

苏毅却笑了。

他将两份卷宗,并排放在龙案之上。

“曹正淳。”

“奴婢在。”

“你觉得,一柄只知杀戮的刀,和一柄懂得韬光养晦、会思考的刀,哪一柄,对朕更有用?”

曹正淳猛地一愣,额头上瞬间冒出了冷汗。

他看到,苏毅的手指,点在了那个名为王二的卷宗上。

“其父死于国法,他若毫无怨言,反而不合常理。有怨,却能将其压在心底,甚至在考卷上写出迎合朕心思的文章,这说明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