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降临,宋家老宅似乎也随着宋老实的离去而沉寂了许多。屋檐下少了那个坐在藤椅上默默抽烟的身影,饭桌上少了那个话不多却总能一锤定音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空缺,提醒着每个人那个坚实依靠已经不在。
头七过后的清晨,赵金凤却出人意料地早早起床,甚至换下穿了多日的素色衣服,挑了件暗红色的棉袄。她走进厨房,像往常一样生火、淘米、煮粥,动作虽然比往常缓慢,却异常坚定。
早餐的转变
当一家人红肿着眼睛来到餐厅,看到桌上热气腾腾的早饭和穿着红棉袄的母亲时,都愣住了。
“妈,您这是...”宋卫国担忧地上前。
赵金凤摆摆手,声音还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都坐下吃饭。你爸走了,日子还得过。”
她给每个人盛上粥,目光扫过儿孙们悲伤而迷茫的脸:“你爸最看不得人垂头丧气。他要是看见咱们这样,在那边也走得不安心。”
这话让所有人都心头一震。
饭后,赵金凤没有像往常一样收拾碗筷,而是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坐在宋老实常坐的那张藤椅旁边的沙发上。
“昨天晚上,我梦见你爸了。”她的话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什么都没说,就是笑着指了指院里的老槐树,又指了指你们。”
她顿了顿,眼中泪光闪烁,却倔强地没有让泪水流下来:“我懂他的意思。树还在,你们也在,这个家就散不了。”
老宅的传承
就在这时,林薇提出了一个困扰大家多日的问题:“妈,以后您是一个人住这儿,还是轮流到我们几家住?”
所有人都以为赵金凤会选择搬去和某个儿子同住,毕竟老宅留下了太多与宋老实相关的回忆。
然而,老人却摇了摇头:“我哪儿也不去。这是我和你爸的家,我得住在这儿。而且...”
她看向几个孙辈:“知遥、佳佳,你们要是不嫌乡下条件差,周末就回来陪奶奶住。这老宅子,得有年轻人的声音。”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更让人惊讶的是她接下来的话:“薇薇、瑶瑶,你们那个大商场的事,该推进就推进,别因为你爸的事耽搁了。他在的时候最支持你们搞新项目。”
楚瑶的眼圈一下子红了:“妈,我们是想等过了这段时间...”
“等什么?”赵金凤打断她,“你爸等了一辈子,就等着看咱们宋家越来越好。现在他看不到了,咱们更得做给他看。”
改变的开始
在赵金凤的鼓励下,宋氏集团的各项工作重新步入正轨,而且似乎比以往更加充满干劲儿。
购物广场项目组会议上,杨帆惊讶地发现,原本对项目持保留态度的宋卫国,这次竟然主动提出了加速推进的建议。
“爸临走前跟我说过,这个项目是宋氏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宋卫国红着眼睛说,“我们不能让他失望。”
更让人感动的是,原本计划退休的几位老员工,纷纷找到林薇表示要再干几年。
“老实哥对我们有恩,现在他走了,我们得更用心地帮着把企业做好。”老张师傅的话代表了很多老员工的心声。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宋知遥不再抱怨基层工作的辛苦,而是主动要求轮岗到最艰苦的仓储部夜班。有一次楚瑶深夜去仓库检查,看见儿子正和工人们一起卸货,汗水浸透了工装,却没有一句怨言。
“妈,我想从最基础的地方学起。”他说,“爷爷说过,地基不牢,大楼再高也会倒。”
赵金凤的新角色
让人意外的是,赵金凤开始积极参与到家族事务中。她不仅定期参加家族理事会的会议,还主动学习起企业管理知识。
一天,杨帆在给管理层讲解财务报表时,惊讶地发现赵金凤戴着老花镜,认真地做着笔记。
“赵阿姨,您这是...”杨帆有些惊讶。
赵金凤抬起头:“我不能总活在老观念里。你宋叔走了,我得替他看着这个家,看着这个企业。”
她不仅学,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一次讨论“木兰”品牌发展的会议上,她突然开口:
“我看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衣服,跟咱们那时候不一样了。但是不管什么时候,衣服最重要的是让人穿着舒服、自在。这是根本,不能丢。”
这番话让专业出身的品牌总监都连连点头。
家族的新凝聚力
宋老实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来得格外早。往年的年夜饭都是宋老实坐在主位,今年那个位置空着,气氛一开始难免有些伤感。
然而赵金凤却让宋知遥搬来一把新椅子,放在空位的旁边。
“今年我坐这儿,”她说,“挨着你爷爷的位置。让他也看着咱们团圆。”
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悲伤的气氛顿时温暖起来。
吃过年夜饭,赵金凤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却不是给孙辈的压岁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