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蒸汽马车正沿着铁轨缓缓行驶,车辙与铁轨碰撞发出规律的“咔嗒”声,惊起檐角栖息的雨燕。李砚坐在特制的观景车厢里,掀开窗帘,望着街旁鳞次栉比的建筑——这些房屋的屋脊都微微向西北倾斜,墙角嵌着刻有符文的青石,连窗棂的朝向都暗藏玄机。
“陛下,钦天监按‘九龙朝阙’格局改造的街坊已全部完工。”随行的钦天监监正捧着罗盘,指针在盘面上微微颤动,“您看这些屋脊的角度,正好能接引秦岭的地脉气脉,汇入长安城心的龙穴。”
李砚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脊柱处的龙形秘纹泛起暖意。他能“看”到无数缕银白色的气脉从秦岭深处延伸而来,像游丝般缠绕在房屋的屋脊上,顺着符文青石缓缓流淌,最终汇入城中那座高耸的钟楼——那里正是长安龙穴的所在。
自黄河、长江两条水龙脉贯通后,玄道司与钦天监便合力制定了“龙脉接引”计划。以长安为中心,通过河道疏浚、铁路铺设、城市改造,将天下地脉气脉像织网般连接起来,而长安城,则要成为这张网的枢纽,将所有龙脉气脉凝聚融合。
“钟楼的‘聚龙阵’调试得如何?”李砚问道。那座钟楼是用昆仑玉髓混合水泥浇筑而成,顶端的鎏金宝顶刻满了引龙符文,是整个长安接引龙脉的核心。
“回陛下,昨日月圆之夜已试过阵。”监正脸上难掩兴奋,“当阵眼启动时,整座长安城的气脉都在共鸣,钟楼顶端浮现出丈许长的金龙虚影,连黄河、长江的水龙脉都传来呼应,水面上泛起金色涟漪!”
李砚点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长安作为大秦帝都,不仅要在地理上统领四方,更要在龙脉气脉上成为核心。只有让天下龙脉汇聚于此,帝国的气运才能真正稳固,万寿无疆功的根基也会愈发深厚。
马车行至西市,这里正在修建一座巨大的“灵枢坊”。工匠们正将一根根刻有符文的铁轨嵌入地面,这些铁轨与城外的铁路网相连,表面涂抹着龙血树汁液,能像血管般输送地脉气脉。
“灵枢坊是陆上龙脉与水龙脉的转换节点。”陪同的工部尚书解释道,“通过这些特制铁轨,能将黄河、长江的水脉灵气转化为适合陆路传输的金脉灵气,再通过铁路网送往各地。”
李砚走下马车,抚摸着泛着微光的铁轨。指尖传来细微的震颤,那是水脉灵气正在通过铁轨流动的迹象。他能“听”到灵气转化时发出的轻响,像泉水汇入溪流,自然而顺畅。
灵枢坊的中央,矗立着一座用青铜铸造的巨塔,塔身上雕刻着江河湖海与山川平原的图案,正是大秦疆域的缩影。玄道司的术士们正在塔下埋设“转灵珠”,这些珠子能将不同属性的龙脉气脉中和,避免冲撞。
“此塔名为‘经纬塔’,取经天纬地之意。”清虚道长从塔内走出,身上沾着些许青铜粉末,“塔内共有九层,每层对应一种地脉属性,能将天下龙脉气脉在这里提纯、融合,再分送长安各处。”
李砚走进塔内,立刻感觉到一股温润的气息包裹全身。塔身内壁镶嵌着无数块水晶,里面流动着不同颜色的光带——代表水脉的蓝色、代表金脉的白色、代表木脉的绿色……这些光带在塔顶汇聚,形成一道七彩光柱,与钟楼的聚龙阵遥相呼应。
“有了这经纬塔,长安就成了龙脉气脉的‘熔炉’。”清虚道长感慨道,“无论何种属性的气脉,到了这里都会被熔炼提纯,再化作最精纯的灵气滋养都城,难怪陛下要让工匠们用最好的青铜铸造。”
李砚没有说话,只是走到塔窗旁,望着远处正在铺设的铁路网。那些铁轨像银色的丝带,将长安与周边的城市连接起来,而铁轨下埋设的引龙符,则让这些丝带变成了龙脉气脉的通道。他知道,用不了多久,天下的灵气就会通过这些通道源源不断地涌入长安,让这座古城焕发新的生机。
长安城的改造不仅限于地脉接引,连百姓的居所都融入了风水智慧。钦天监根据不同的地脉走向,将城区分为九个坊,每个坊的房屋高度、街道宽度、甚至水井位置都有讲究——有的坊适合居住,便多建民宅,引温和的木灵气汇聚;有的坊适合经商,便多设商铺,引活跃的火灵气流转;有的坊适合工坊,便多置机器,引锐利的金灵气加持。
“陛下,您看这‘安居坊’。”监正带着李砚走进一处居民区,这里的房屋都是青砖黛瓦,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我们在每户的院角埋了‘安宅符’,引土灵气入宅,住在这儿的百姓都说,睡得香、少生病,连孩子都比别处的结实。”
李砚走进一户人家,女主人正坐在院子里纺线,看到陛下驾到,吓得连忙起身行礼。李砚笑着摆摆手,目光落在院角的水井上——井口用青石砌成,石上刻着细小的符文,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