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被休后,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 第49章 一碗饭,换一条命不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一碗饭,换一条命不亏

月末的风穿过枫林坡新落成的议事堂,吹得檐下铜铃叮当响。

堂前青石阶上,挤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的里正、耆老和流民代表,人人仰头望着那三座缓缓开启的地下粮窖大门,呼吸都凝住了。

冷雾如龙蛇般盘旋而出,映着晨光泛出霜色。

金黄的稻谷堆成小山,每一粒都饱满坚硬,踩在脚下沙沙作响;角落里防虫粉捆扎整齐,陶瓮中发酵肥气味微酸却不刺鼻,连种子架上的标签都用朱砂写得分明:早稻丙三号、耐旱豆甲七、抗霜麦戊一……

“这……这不是去年秋收的陈粮?”一名邻村里正颤声问。

沈清禾立于窖口高台,风吹起她素布衣袖,露出腕上一道旧疤。

她不疾不徐道:“我沈清禾自入此地,未取官仓一粒米,未动赈粮一分银。这些粮,是三千人日日挥锄、夜夜守渠换来的。主干渠贯通七村,引活水入荒原,这才有了今春双季轮作之效。”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惊疑不定的脸,“有人传言我粮尽将竭,要靠施粥维系人心?好——今日我就打开全部存粮,让大家亲眼看看,什么叫‘仓廪实而民心定’。”

话音落下,身后朱小乙抬手一挥,三名壮汉合力推开最后一道闸门。

一股更浓的冷气扑面而来,众人只见最深处竟还垒着新麻袋,封口处印着墨字:“备灾专储,不动至绝境”。

全场死寂。

片刻后,不知谁低喃了一句:“两成盈余……她们竟还能多出两成?”

沈清禾并不回应喧哗,只转身走向议事堂中央悬挂的巨幅地形图。

图上红线纵横,勾勒出正在延伸的沟渠网络与待垦荒地。

她执竹竿一点东南角:“即日起,‘共耕庄’正式更名为‘枫林义社’,推行‘安居分’制。”

众人屏息。

“凡参与主干渠建设满三十日者,记工三十分,可预选宅基地一处;携技而来者——铁匠、药师、织工、木匠,工分翻倍,子女优先入学,免三年赋役。”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病者有药局,老者有安养所,孤儿可入蒙学堂。劳有所得,居有其所——这不是空话。”

堂下骚动起来。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颤巍巍举手:“外乡人……也能挣?”

“能。”沈清禾看着他,“只要肯出力,枫林不分籍贯。”

就在这时,陆时砚悄然步入偏廊,手中捧着一卷绢册。

他脸色略显疲惫,眼底却清明如星。

昨夜他未曾合眼,伏案绘制《灾民技能图谱》,将三千流民按体能、技艺、经验逐一归类,细分为渠工、采药、文书、炊事、守夜五大营,又设妇孺特岗,专事晒菜、纺麻、育苗。

此刻他走近沈清禾身边,低声递上绢册:“人心易聚也易散。若只给饭吃,不过是一时苟活;唯有让他们看见前路,才愿真心相随。”

沈清禾接过翻看,眸光渐亮。

她当即宣布:“从今日起,凡有一技之长者,授‘共耕匠籍’!佩红布条为证,子孙可享学塾优先权。”

第一批百人列队上前。

老夯站在最前,粗粝的手接过那条鲜红布条,指尖微微发抖。

他是逃荒铁匠,半生漂泊,从未想过自己会被一个女子以“匠”相称。

当晚,他便带着两个徒弟挑灯夜战,改良犁头结构,加装滑轮省力装置,次日试耕,一日开荒竟达以往四倍之多。

与此同时,朱小乙已设立“工分银行”。

桐木牌刻姓名与积分,分三级兑换:日常粮油盐柴,五十分工换全套农具,百分则兑宅基凭证。

更有“五人互保制”——同组共责,出勤与否、品行如何皆公示于墙。

若有偷懒滋事,全组扣分;反之,则奖励额外口粮。

某夜巡查,他撞见两名流民正拆棚屋木料,欲换一碗稀粥。

本可重罚,但他止住随从,只平静问:“家中缺什么?”

“孩子……没褯子。”一人低头,“妻病卧月余,夜里湿透没法睡。”

朱小乙沉默片刻,调出“特恤档”,批了半匹棉布,并亲笔注:“因困而窃,非恶也,补其所缺,方止其求。”

消息传开,许多人默默抹泪。

就在秩序初立、人心渐稳之际,药局角落的阿青默默站起身。

她盯着墙角那一小片杂草丛生的地,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磨破的草药袋。

那里,曾有人随手丢下一株枯黄野草。

她认得——那是“苦苓根”,极苦却善治肠疾,正是眼下流民中最常见的病症。

她没有说话,只是悄悄记下了它的生长位置。

晨光初透,枫林坡的草药角还笼在一层薄雾里。

阿青蹲在那片曾被弃作荒地的角落,指尖轻轻拂过一簇新生的嫩叶——苦苓根已抽出细茎,灰绿色的叶片上沾着露水,像沉默的眼睛睁开了。

她忽然站起来,拍了拍裙摆上的泥土,径直走向议事堂。

脚步起初迟疑,越走越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