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被休后,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 第85章 种下去的不是苗,是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5章 种下去的不是苗,是命

谷雨将至,山野静默,万物蓄势。

晨雾还未散尽,沈清禾已立于晒谷场高台之上。

她一身素青布衣,袖口挽至肘间,发髻用一根竹簪随意绾住,眉目清冷如初春的溪水。

身侧摆着三样东西:一排翠绿欲滴的桑苗,根须裹着湿润黑土;一坛封着蜡口的灵泉原液,瓶身凝着细密水珠;还有一摞用粗麻线装订的册子,封面上是她亲笔题写的《赤霞栽培图解》。

台下人头攒动。

不止本村百姓,连邻近七八个屯子的人都赶来了。

有人牵着孩子,有人背着干粮,更有老农蹲在角落,反复摩挲手中那张从别人手里借来的抄本——上面画着桑树分枝角度、叶片间距、灌溉频次,细致得如同医书诊脉。

“真能活?”一个满脸风霜的妇人攥紧了衣角,“去年我家十株全烂根,连渣都没剩。”

“这苗不一般。”朱小乙站在台边,声音不高却穿透人群,“它抗湿、耐寒、不易染丝病,三年便可丰产。但种它的人,得守规矩——每日记录生长状况,交耕读堂汇编成册。这是底线。”

台下一时寂静。

规矩?他们听惯了苛捐杂税、官府强令,何曾听过“规矩”二字?

这时,孙跛子拄着拐一步步挪上前来。

他右腿短了一截,走路时身子歪得厉害,脸上却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坚定。

“我不懂新法。”他嗓音沙哑,目光扫过人群,“但我愿意学。”顿了顿,他又低声道:“只要……别让我儿子那一辈的悲剧重演。”

众人默然。

十年前大疫,蚕死茧绝,朝廷下令焚桑灭源,说是“妖蚕作祟”。

孙跛子的儿子不信邪,偷偷藏了几株老桑,结果被巡粮使发现,活活杖毙在村口。

如今坟头草都高三尺了。

沈清禾看着他,眼底微动。

她没说话,只是缓缓拿起一把银刀,当众剖开一颗尚未发芽的桑种。

刀锋划过种壳,露出内部细密如血脉般的纹路,在朝阳下泛着淡淡的金光。

“你们看,”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这不是神迹,也不是天赐。这是我翻遍古籍、试种三百七十二次、烧掉两百亩试验田才换来的一条路。你们今天种下的不是树苗,是命——是以后再也不用跪着求一口饭吃的命。”

全场死寂。

风吹过晒谷场边缘的老槐树,叶子簌簌作响,仿佛也在倾听。

她转身,亲手将第一株桑苗递到海姑手中。

老人枯瘦的手抖得厉害,接过去时几乎拿不稳。

她低头望着那点嫩绿,嘴唇翕动,良久才挤出一句话:“我拿它补我家那块塌了三十年的屋顶。”

人群先是愣住,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抹着眼角,有人跪地叩首,更多人挤上前去,在朱小乙铺开的《共耕录》上按下手印。

红泥盖下的不只是名字,更像是一纸与命运对赌的契书。

发放持续到日影西斜。

当晚,育种坊灯火未熄。

沈清禾正在核对名册,忽闻外头马蹄声急促逼近。

巡粮使来了。

五名官差直闯试验田,领头那人面皮白净,眼神阴鸷,自称奉旨查验“妖蚕遗毒”,要强行采样桑叶带回京师。

沈清禾迎出去时,只穿了一件薄袄,肩头还沾着白日里写册子时溅上的墨点。

她没拦,也没怒,只淡淡道:“诸位若不信我,可去任意一户查证——哪天浇水、几度施肥、何时吐丝,一笔一笔都在《百户记录册》里记着。你们想看哪家,我现在就派人带路。”

对方冷笑:“纸上写的也能信?”

“不能信。”沈清禾点头,“所以,请赵绣娘来。”

不多时,赵绣娘抱着一匹赤霞缎到场。

那是用首批改良蚕丝织成的布,色泽流转如朝云覆雪。

她当众剪下一角,投入沸水。

片刻后,水中析出一层透明胶质,黏而不腻,滑若脂膏。

“这是丝胶。”沈清禾伸手蘸取一点,在众人眼前缓缓拉出一道细丝,“熬炼提纯后可做止血敷药,已在灾民营用了三个月。你们要验‘毒’,我奉陪到底——要不要现在送去太医院比对?”

巡粮使脸色变了又变,终是无言以对。

临走前,那领头之人盯着她半晌,忽然压低声音:“沈娘子,你走得快,可也太高了。树大招风,小心折。”

沈清禾只回了一句:“风若来了,我就造一座挡风的墙。”

夜深了。

人群散尽,晒谷场上只剩残烛数支,在风中摇曳不定。

沈清禾披衣而出,独自走向村落深处。

她要去巡视第一批栽下的桑苗。

月光洒在屋檐瓦片上,映出一条条银灰色的痕迹——那是小蚕夜间爬行留下的丝线,如今已悄然蔓延至十余户人家门前。

她脚步轻缓,穿过竹篱与田埂,逐一查看每一株新苗的状况。

直到她走近海姑家的小院。

院门外,那株刚种下的桑苗已被仔细围上竹篱,根部覆着厚厚的稻草保温,甚至……在主干旁绑了一小块火漆印木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