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被休后,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 第138章 火还没点,烟先呛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火还没点,烟先呛了

夜色如墨,浓得化不开。

沈清禾站在院中,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的陶罐,那里面封存的灵泉微微震颤,仿佛感应到她内心的波澜。

风从北岭方向吹来,干燥、焦灼,带着枯叶碎屑的气息,像是某种无声的预兆。

她抬头望天——无星无月,云层低垂,压得人心发闷。

陆时砚已将沙盘上的三道隐秘小径描画完毕,炭笔在“枯林”二字旁重重一顿:“他们选的是上风口,只要一点火星,火势便会顺着山脊一路南下,直扑信碗堂所在的河谷地带。那时百姓惊乱,水渠失守,‘救火义军’便可名正言顺接管粮道与水源。”

他说得平静,可眼底却翻涌着冷光。

这不是普通的劫掠,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借天灾行私利”的阴谋。

烧山不是为了毁田,是为了制造混乱;抢水渠也不仅是控粮,更是要掌控一方民生命脉。

沈清禾缓缓闭眼,脑海中闪过这些年来她一锄一镐开垦出的良田,想起春日里孩子们蹲在田埂上看豆苗破土的模样,想起老錾头捧着第一袋新米时颤抖的手。

那些绿意盎然的日子,不该被一把野火焚尽。

“我们不必等他们烧。”她忽然睁开眼,声音不高,却像刀锋划过冰面,“先让他们自己怕起来。”

陆时砚一怔,随即眸光微闪,似有所悟。

次日清晨,村后废弃多年的窑口冒出了久违的青烟。

老錾头带着几个年轻后生扒开积土,清理炉膛,重新垒起火道。

沈清禾亲自送来一批特制泥料——由细黏土、陈年石灰与碾成粉末的干辣椒混合而成,再掺入微量硫磺,制成一种极易受热挥发辛辣气体的药泥。

“把这些泥均匀涂进陶管内壁,每根长三尺,直径两寸,一头封死,另一头钻满细孔。”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冷却后埋入主山道下方,深度约三尺,接口处连通温泉水脉余热。”

老錾头听得仔细,眉头越皱越紧:“姑娘,这……这是要做地火机关?可咱们又不打仗,何须弄这吓人玩意儿?”

沈清禾望着远处起伏的山脊,淡淡道:“不是用来伤人,是用来退敌。有些人,不怕王法,不怕刀兵,但他们会怕鬼神,怕未知。”

她没说的是,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火焰,而是人心中的贪欲。

而对付这种东西,有时候,一场“鬼火吐烟”的幻象,比千军万马更有威慑力。

与此同时,在村外十里松林深处,白刹伫立在一棵古柏之下。

他脱下了影卫惯穿的黑袍,换上粗麻斗篷,脸上也再不见那副冰冷铁面。

风吹起他的衣角,露出腕间一道早已结痂的旧伤——那是当年护驾时被箭矢贯穿的痕迹。

他蹲下身,用短刃掘开树根旁的泥土,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

打开后,里面静静躺着一枚断裂的银线铃铛。

他曾听过这铃声无数次——宫墙深锁时,太子夜读未眠,它便轻响于檐角,报平安。

此刻,他指尖轻晃,铃声极细,几不可闻。

片刻,树影微动,一道黑影自高空飘落,单膝点地,蒙面之人低声道:“首领。”

白刹没有回头,只将铃铛握紧了些:“你们当真要烧山?那片林子后面,是三百顷刚灌浆的麦田,还有信碗堂每日熬粥赈济的五百流民。”

那人沉默。

“指挥使说了,此火一起,便能逼朝廷让出南境三渠治权。”他终于开口,“我们只需执行命令。”

白刹冷笑一声:“执行?你们烧的不只是山林,还有活人的命。我替你们踩过那条路了——”他缓缓站起身,目光穿透幽暗林隙,“脚下会冒鬼火,耳边会有孩子哭。若还要进,记得带上防毒面巾。”

话音落下,他不再多言,转身离去,脚步沉稳,却不带一丝回望之意。

那一夜,信碗堂讲学依旧。

柳先生站在台前,朗声诵读:“民为邦本,食为政首……”烛火摇曳,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脸庞。

而在无人知晓的山道之下,一根根涂满药泥的陶管已悄然铺设完成,如同大地埋藏的呼吸之脉,静静等待着某一次沉重的脚步。

沈清禾坐在井畔,手中捏着一片刚摘下的薄荷叶,轻轻揉碎,辛辣的气息在指尖弥漫开来。

她抬头看向北岭方向——那里一片死寂,仿佛什么都不会发生。

但她知道,风暴从不在雷鸣电闪时开始,而是在最安静的夜里,悄然逼近。

三日后,夜色再度如墨倾覆。

北岭的风比往常更燥,卷着干枯的草屑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沈清禾并未入睡,她坐在院中井台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半片烧焦的陶管——那是昨日从埋管区边缘捡回的残件,外壁漆黑皲裂,内里却仍残留一丝辛辣气味,像是未散的警告。

果然,子时刚过,北岭山脊的轮廓线上,几道黑影悄然浮现。

他们动作极轻,贴着岩壁潜行,显然是训练有素的探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