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悬疑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298章 山魈赠帽奇遇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赴京的路,走到泰安府地界,便愈发崎岖荒凉了。眼见日头西沉,暮色四合,前后仍是望不尽的山峦,墨绿的林子暗沉沉地压下来。我心中有些发急,若寻不到宿头,难不成要在这荒山野岭里露宿?正焦躁间,车夫老孙头“吁”了一声,鞭梢往前一指:“相公,瞧那边山腰上,像是有个灯火。”

我循着望去,果然,昏黑的山影里,透出豆大一点微光,摇曳不定。催促着马车循那光亮艰难上行,近前才看清,是座半旧的山神庙,门墙倾颓,匾额上的字早已剥落不清。那光,是从破窗格里漏出来的。

推门进去,尘埃混合着陈年香火的气味扑面而来。殿内山神泥塑的金身早已斑驳,供桌也积了厚厚一层灰。好在角落尚算干燥,能避风寒。老孙头卸了车,自去照料那匹瘦马。我掸了掸尘土,将随身书箱放在脚边,就着油灯微弱的光,展开一卷《孟子》,想再温习片刻。可山林寂静,只听得远处几声夜枭怪叫,风过处,草木萧萧,总让人心神难安。

不知读了多久,眼皮渐渐沉重。正朦胧间,忽听得窗棂“咯”一声轻响。我猛然惊醒,抬眼望去,只见一个黑影极快地自窗外一闪而过。那影子甚是奇特,不似人形,倒像是一截木桩在跳动。心中一惊,睡意全无,手下意识往头上一摸——坏了!那顶方巾书生帽,不知何时竟不见了。

这还了得!身为读书人,帽子便是体面,岂能丢失?我霍地起身,抓起手边防身的柴棍,轻手轻脚挪到门边,往外窥看。

月色尚明,清辉洒满院中空地。这一看,几乎让我叫出声来。只见丈许开外,立着一个怪物,约莫有半人多高,浑身长满黑黢黢的长毛,唯有一腿,粗壮如椽,稳稳站在地上。它脖颈那一圈毛发却是赤红色的,此刻正根根戟张,衬着那颗似猿非猿、似人非人的脑袋,真如一头暴怒的雄狮。而我的那顶儒生方巾帽,正被它两只毛茸茸的爪子抓着,笨拙地、反复地往自己头顶上扣弄。帽子对它来说显然太小,它扣不上,急得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那条独腿便不耐烦地在地上蹦跳两下,震得地面“咚咚”微响。

这便是书上说的山魈么?果然好生怪异!我心头怦怦乱跳,强自镇定,想起古书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又言精怪多畏圣贤之言。当下深吸一口气,将手中柴棍握紧,一步踏出门槛,厉声喝道:“何方妖物,安敢窃我儒冠!”

那山魈闻声,猛地转过头,一双眼睛在月光下闪着幽绿的光。它似乎被惊了一下,独腿往后跳开半步,但并未逃走,只是歪着头看我。

我清了清嗓子,运起平日读经的气力,朗声诵道:“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声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回荡。本以为它会惊惶退走,谁知它听了几句,那狰狞的面目竟缓和下来,歪着的脑袋渐渐摆正,抓着帽子的爪子也垂了下来。待我念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它喉咙里的“呼噜”声变了调,竟发出一种类似老学究吟哦般的、含糊不清的声响,那颗毛茸茸的脑袋还随着我诵读的节奏,一点,一点,仿佛听得入了迷。

我心中大奇,这算怎么回事?便停下口来。它见我停下,等了片刻,竟也学着我的腔调,含糊地、断续地发出几个音节:“子…曰…学…而…”虽不成句,但那抑扬顿挫,竟真有几分诵读经义的味道。

这一下,我心头惧意去了大半,反倒生出几分荒诞之感。这山野精怪,竟是个慕道的?我试着又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它果然又跟着摇晃起脑袋,那模样,活像个初入学的蒙童,虽不解其意,却模仿得兴致勃勃。

一人一怪,就在这月下荒庙前,你一段,我一声地“诵读”起来。直到月影西斜,它似乎倦了,将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独腿一蹬,“嗖”地一下便窜入旁边密林,踪影全无。

我拾起帽子,摇头失笑,回屋歇下。本以为此事已了,谁知这才是开端。

第二夜,我宿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店。特意将新换的一顶青布便帽放在枕边。半夜,果真又被一阵窸窣声弄醒。眯眼一看,那独腿山魈正蹲在窗台上,小心翼翼地将那顶青布帽抓在手里,对着桌上的一面破铜镜,往自己头上比划。戴不上,它便有些焦躁,低低咆哮一声。我佯装翻身,它立刻不动了,待我“睡熟”,它才又继续尝试,如此再三,竟折腾了大半夜,方才悻悻而去,依旧将帽子扔在原地。

自那以后,这山魈竟似跟定了我。每夜我投宿何处,它总能寻来。不再仅限于偷帽子,有时我伏案读书,它会悄悄蹲在窗外阴影里,听我吟诵诗文。我若写字,它便伸长了脖子,看那笔尖在纸上游走。我起初还有些戒备,日子久了,见它除了痴迷帽子和书本,并无其他恶意,也就由它去了。有时读得兴起,还会故意提高声调,窗外那毛茸茸的脑袋便摇晃得更加起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