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现言 > 总裁,你的前妻又跑了 > 第56章 终局密钥:代号“执剑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终局密钥:代号“执剑人”

当苏晚在Ark-03苏醒,并带来“建筑师卡姆兰”是叛徒的惊天消息时,她不知道的是,另一个同样震撼的秘密,正随着马尼拉的陷落而被激活。

一、 无声的苏醒

地点:马尼拉,圣卢克医疗中心 - ICU

· 异常生命体征:在“盖亚之噬”突破地壳,造成全球能量场剧烈扰动的同一时刻,傅斯年病床旁的生命监护仪,数据首次出现了非医学规律的波动。他的脑电波活动在瞬间突破仪器上限,随后又归于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仿佛某种沉睡的巨兽睁开了眼睛。

· 不速之客:两名伪装成国际红十字会官员的“清道夫”潜入医院,目标明确地走向傅斯年的病房。他们的指令并非灭口,而是“回收”——卡姆兰知道,这个在最后关头几乎阻止了他的男人,价值远比一个死人要大。

· 碾压式的反击:就在他们准备注射镇静剂的瞬间,傅斯年毫无征兆地睁开了双眼。他的眼神不再是苏晚熟悉的温柔或坚定,而是一种绝对的、非人的冰冷。在0.3秒内,两名训练有素的“清道夫”被徒手拧断了脖子,他甚至没有离开病床。

· 通讯:傅斯年拿起其中一名“清道夫”的加密通讯器,接通了一个频率。他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音调,说了三个词:“零级威胁确认。‘执剑人’已上线。启动‘归零’协议。”

二、 Ark-03的震撼

几乎在傅斯年苏醒的同一时间,Ark-03的主控中心。

· 最高优先级警报:刺耳的深红色警报覆盖了之前的所有警告,整个基地为之震动。这是“方舟”成立以来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最高警报。

“警告!检测到‘执剑人’协议激活信号!信号源:马尼拉!”

· “守墓人”的失态:一直沉稳如山的“守墓人”在看到这行信息时,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近乎惊骇的表情。他猛地转向苏晚,语气急促:“孩子,你带来的那个男人,傅斯年,他到底是什么人?”

· 真相揭晓:“守墓人”调出一份加密等级为Ω级(终极) 的绝密档案,投影在众人面前。

---

【终极权限档案:执剑人计划】

·性质:“方舟”组织的最终威慑机制,独立于所有“方舟”基地及领导层之外。

·使命:当“盖亚之噬”的苏醒度超过80%且“方舟”领导层可能已失效或叛变时,“执剑人”被自动激活,获得使用“朗基努斯之枪”的绝对权限。

·朗基努斯之枪:并非实体武器,而是一个埋藏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下的地心贯穿阵列。启动后,将诱发不可逆的链式地幔反应,代价是彻底粉碎整个星球的地质结构。这是与“盖亚之噬”——乃至整个地球生态——同归于尽的最后手段。

·选拔:“执剑人”候选人皆为经过严格筛选和基因改造的完美人类,被秘密植入社会各个层面,其身份只有当代“守墓人”知晓。他们本身不知晓自己的使命,直到触发条件满足,封印的记忆和本能才会解锁。

·当前执剑人:傅斯年(代号:Judecca)。

---

三、 对峙与抉择

当通讯接通,傅斯年(或者说“执剑人”)冷峻的面孔出现在Ark-03的主屏幕上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 苏晚的呼唤:苏晚冲到屏幕前,带着哭腔和难以置信:“斯年!你还活着……这到底……”

· 冰冷的回应:傅斯年的目光扫过她,只有一瞬的微不可查的波动,随即恢复了绝对的理性。“苏晚女士。根据协议,我的个人情感模块已暂时封存。当前唯一优先级:评估文明存续可能性。”

· “守墓人”的交锋:

· “守墓人”:“执剑人,这里是Ark-03,‘守墓人’在此。请求共享你的威胁评估报告。”

· 傅斯年:“评估完成。‘盖亚之噬’苏醒度89%。‘方舟’核心科技已被叛徒‘建筑师’卡姆兰掌控。通过常规手段阻止全球‘新生态’替换的成功率低于0.73%。启动‘朗基努斯之枪’是符合逻辑的唯一选择。”

· 卡姆兰的介入:突然,另一个信号强行切入通讯,卡姆兰那带着金属质感的声音响起,充满了狂热与嘲讽:

“了不起!‘执剑人’!组织的最终保险丝!但你们忘了,我是‘建筑师’卡姆兰!‘朗基努斯之枪’的地心阵列,有三分之一是我设计的!你以为我会没有后门吗?你启动它的那一刻,就是我把所有能量导向Ark-03,让你们这些旧世界的守墓人先一步化为灰烬的时刻!”

四、 唯一的变数

至此,局面彻底明朗,也彻底绝望:

· 常规手段已无法阻止卡姆兰和“盖亚之噬”。

· 最终威慑武器“朗基努斯之枪”可能已被反向制衡,无法生效。

所有人的目光,在绝望中,最终投向了场中唯一的、无法被预料的变量——苏晚。

· “守墓人”的托付:“孩子,‘潘多拉’选择你,不是偶然。卡姆兰想用它作为‘钥匙’完全唤醒古神,而我们……需要你用它与古神‘对话’,不是祈求,而是谈判。在‘执剑人’的灭世之剑与卡姆兰的灭世之神之间,为人类找到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