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安看着他们,笑着说:“多谢公主殿下的好意,也多谢各位将士。只是辽东战事已暂歇,各位将士一路辛苦,我赏每人百贯,你们先回长安吧。”
“将军,我们不回!” 校尉急忙说道,“我们虽在公主府任职,却也曾是军人,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如今将军镇守辽东,正是用人之际,还请将军留下我们,让我们为大唐效力!” 其他府卫也纷纷附和,眼神里满是坚定。
裴安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既然各位将士有此决心,我就留下你们,编入亲卫营,日后一同征战!” 府卫们闻言,纷纷跪地谢恩,脸上满是兴奋。
没过多久,李世民的旨意传到了辽东 —— 考虑到辽东冬季寒冷,不利于行军作战,陛下决定提前到九月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唐军吸取了上次后勤不足的教训,做足了准备:抽调了更为精锐的大军,筹集了足够的粮草和物资;新罗也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准备从东侧配合唐军进攻;李大亮则率领十万水军,依旧从莱州渡海,直取平壤。
裴安接到旨意后,立即开始准备 —— 他将五万大军分成五路,加强训练,囤积粮草,修缮城池,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九月很快到来,辽东的天气渐渐转凉。李世民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民夫三十万,抵达辽东城。裴安率领五万大军出城迎接,李世民看到裴安,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裴安,辛苦你了!有你镇守辽东,朕放心!”
“臣不敢称辛苦,为大唐效力,是臣的荣幸!” 裴安躬身道。
随后,唐军兵分三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李世民率领主力,从陆路进攻安市城;李大亮率领水军,直取平壤;新罗军则从东侧出发,牵制高句丽的兵力。
高句丽王得知唐军大举进攻,惊恐不已。他一边组织大军支援安市城,一边抽调国内精锐,巩固平壤的防御;他还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往百济、突厥、薛延陀,请求他们出兵相助 —— 百济答应出兵拦截新罗,突厥却因爆发瘟疫,无法出兵;薛延陀则被凉州都督郭孝恪、定襄都督张俭死死盯着,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安市城一战,唐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李世民亲自督战,裴安则率领精锐,担任先锋。他身先士卒,手持横刀,第一个冲上城墙,斩杀高句丽守军数人。将士们见将军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跟着冲上城墙,与高句丽守军展开激战。
“裴安,好样的!” 李世民站在城下,看到裴安的英勇表现,大声赞叹,当即下令,“赏裴安镶金战甲一副!”。
经过数日激战,唐军终于攻克安市城,斩杀高句丽守军三万余人,俘虏五万余人。
就在此时,传来消息: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支援平壤。李世民召集将领商议对策,裴安主动请命:“陛下,臣愿率领骑兵拦截高延寿,绝不让他支援平壤!”
李世民点点头:“好!朕派薛万彻率领骑兵,从侧后方包抄,与你夹击敌军,务必歼灭这支有生力量!”
裴安与薛万彻领命后,立即率领五万骑兵,日夜兼程,赶往高延寿的必经之路 —— 一处名为 “黑风口” 的山谷。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拦截敌军的绝佳地点。
裴安将两万骑兵埋伏在山谷两侧的山坡上,命士兵备好滚石、箭雨;薛万彻则率领三万骑兵,埋伏在山谷后方,准备截断敌军退路。
次日清晨,高延寿率领大军进入山谷。裴安站在山坡上,看到敌军全部进入埋伏圈,高声下令:“放箭!” 霎时间,箭雨像蝗虫般飞向敌军,滚石从山坡上滚落,砸得敌军人仰马翻。
“杀!” 裴安率领骑兵,从山坡上冲了下来。他一马当先,横刀挥舞,直取高延寿。高延寿见状,手持长枪,迎了上来。两人在马上展开激战,枪来刀往,火花四溅。
高延寿的枪法精湛,招招致命,裴安却毫不畏惧,以命相搏。几个回合下来,裴安渐渐占据上风,他瞅准一个破绽,横刀横扫,砍中了高延寿的战马。战马惨叫一声,倒在地上,高延寿也摔了下来。
裴安翻身下马,一脚踩在高延寿的胸口,横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高延寿,你已无路可逃,降不降?”
高延寿看着裴安冰冷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激战的士兵,知道大势已去,却依旧倔强地说:“我乃高句丽大将,宁死不降!”
裴安眼神一冷,横刀划过,高延寿的人头落地。“高延寿已死!降者不杀!” 裴安举起高延寿的人头,高声喊道。敌军见主将已死,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薛万彻看着裴安的英勇表现,心里满是佩服 —— 他号称 “万人敌”,却也自愧不如裴安的不要命。“裴将军,你真是好样的!” 薛万彻走上前,拍着裴安的肩膀,笑着说。
裴安笑了笑:“薛将军过奖了,这都是为了大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