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拍打在安东大都护府的码头栈桥上。一艘不起眼的商船缓缓靠岸,船舷上伪装的货物下,藏着数十名身着便服的大唐精锐 —— 裴安正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繁忙的造船厂,眼中闪过一丝急切。自大唐西线爆发战事,李世民下令暂缓征讨倭国后,他便一直暗中筹备,此次借 “考察通商航线” 为由,秘密前往安东,与刘仁轨商议跨海作战的细节。
“将军,刘大都护已在府中等候。” 副将李虎低声说道,递上一件青色长衫。裴安换下随身的水手服,穿上长衫,瞬间从辛劳得水手变成了儒雅的商人。两人快步走下商船,坐上早已等候的马车,朝着安东大都护府疾驰而去。
安东大都护府的议事厅内,刘仁轨正对着一幅海图皱眉沉思。听到脚步声,他抬头望去,见裴安进来,连忙起身迎接:“裴将军,一路辛苦了!快请坐,上好茶!”
“刘大都护客气了。” 裴安坐下后,接过茶盏,却并未饮用,直接切入正题,“此次前来,是想与大都护商议征讨倭国的跨海事宜。陛下虽命暂缓出兵,却也未停止准备,我们必须尽快完善作战计划,待西线战事平定,便能立即出兵。”
刘仁轨点点头,将海图推到裴安面前:“将军放心,海船建造已完成七成,共打造大型海船五十艘,每艘可载三百士兵与五十匹战马;中型海船一百艘,用于运输粮草与武器。水师官兵也已完成基础训练,正在熟悉海船操控。”
裴安看着海图上标注的航线,眉头却渐渐皱起:“大都护,航线规划虽详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 海上气象。” 他指着海图上的日本海区域,语气凝重,“据我所知,这片海域每年夏季多台风,秋季多海雾,若是贸然出兵,恐会因气象问题导致全军覆没。征讨倭国,若因未能掌握气象规律,最终会功亏一篑。”
刘仁轨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敬佩之色:“将军考虑得如此周全,刘某自愧不如。其实,刘某早已安排人研究海上气象,经过一年多的观测,已发现些许规律 —— 每年四月至五月、九月至十月,这片海域的天气最为稳定,台风与海雾较少,适合大军跨海;六月至八月台风频发,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则海面结冰,均不宜出兵。”
“好!” 裴安心中大喜,“有了气象规律,就能确定出兵时间。另外,还有一事需大都护配合 —— 让大都护府的所有步兵、骑兵,包括战马,都要登船练习抗晕船。” 他顿了顿,解释道,“陆地士兵与战马从未经历过海上航行,若是不提前适应,登船后必然晕船呕吐,丧失战斗力。必须让他们每日登船,在近海航行,直至适应海上环境。”
刘仁轨当即点头:“将军所言极是!刘某明日就下令,安排所有士兵与战马登船训练。另外,仆从国水师也已集结完毕,共一千艘战船,两万士兵,可在大军登陆时打头阵,试探倭国水师战力。”
两人随后又商议了粮草运输、兵力部署、登陆后的补给等细节 —— 裴安建议在倭国石见山附近的港口建立临时据点,作为大军的补给基地;刘仁轨则提出,派遣探子提前潜入倭国,联络裴安招募的倭人新兵,为大军登陆接应。商议至深夜,两人将所有细节整理成奏折,密封后交由快马送往长安。
次日清晨,裴安未作停留,再次登上商船,返回倭国。临行前,刘仁轨握着他的手,语气坚定:“将军放心,安东的准备绝不会松懈。待西线战事平定,刘某定率水师,与将军一同踏平倭国!”
裴安点头应下,商船缓缓驶离码头,消失在茫茫大海中。他站在船头,望着远方的倭国方向,心中暗忖:“倭国,你们的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回到倭国据点时,裴安发现,倭国的局势已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大唐商队越来越多,汉人与倭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 大唐商人凭借先进的货物与雄厚的财力,垄断了倭国的丝绸、茶叶等高端市场,不少倭国商人因此破产;大唐汉子身材高大,容貌英武,吸引了大量倭国女子,引发了倭国男子的不满;更有甚者,一些大唐商人看不起矮小猥琐的倭人,时常发生口角,甚至动手伤人。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出云国的市集上 —— 一名大唐商人因倭人商贩缺斤少两,与对方争执起来,失手将倭人商贩打死。此事引发了倭人的强烈不满,数百名倭人聚集在裴安的据点外,要求 “严惩凶手”,甚至有激进分子投掷石块,砸坏了据点的大门。
裴安得知消息后,迅速派人控制局面,将肇事的大唐商人关押起来,承诺 “定会依法处置”,才暂时平息了倭人的怒火。可他心中清楚,这只是矛盾的导火索,若是不加以控制,迟早会爆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于是,裴安召集了各大世家商队的主事人,在据点的议事厅内召开会议。“诸位,如今大唐与倭国虽已建立邦交,却也暗流涌动。” 裴安语气严肃,“陛下正在西线平定叛乱,征讨倭国的计划暂缓,此时不宜与倭人发生冲突。还请诸位约束手下商人,行事低调,避免激化矛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