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课间休息在一种混合着期待与轻松的氛围中结束。阳光透过礼堂高窗的彩色玻璃,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后续本院三位教授的依次登场,菲斯塔学院作为东道主的学术底蕴与独特气质,开始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
首先登场的是霍恩海姆教授,他的课题是《异兽应用学:异兽边缘特性的应用》。
这位以严谨着称的学者,身形挺拔,面容严肃,甫一开口,那清晰而富有逻辑的声线便牢牢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他摒弃了华而不实的开场,直接切入核心:“我们常常关注异兽最耀眼的能力——喷火、驭风、召唤雷霆。然而,真正推动我们社会细微处进步的,往往是那些被忽视的、看似处于‘边缘’的生理特性。”他的演讲结构严谨,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他重点阐述了如何将这些“边缘”特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产力,甚至催生新的产业。
投影屏上,伴随着他沉稳的解说,依次呈现出令人信服的实物与模型:首先是利用钢甲犀牛那足以开山裂石的巨大力量与持久耐力所牵引的巨型开荒犁等比例缩小模型,阐述了其在开垦坚硬荒地方面的革命性突破;接着,是提取自冰涎蛙特殊分泌物的急救喷雾演示——只见喷雾接触模拟伤口的凝胶瞬间,一层坚韧的冰晶薄膜立刻形成,完美封冻了“创口”,其快速止血和防止感染的效果引得台下阵阵低呼;最后,是一个基于枭类及蝙蝠类异兽声波定位原理开发的便携装置原型,它能在浓雾、黑暗或复杂地形中,通过发射和接收特定频率的声波,清晰地探测出障碍物的轮廓与距离。
这还不止,霍恩海姆教授进一步展示了学院与本地工匠协会、炼金工坊合作的几个成功案例视频:镜头跟随一只被特殊驯化、披挂着辅助符文装甲的穿山甲类异兽“掘金兽”,深入地下,以其天生的高效挖掘与地质感知能力,协助开凿出了布局精巧、坚固耐用的地下灌溉渠网络,解决了周边农业区的干旱难题;另一段影像则展示了研究人员如何通过分析风翎鸟羽毛那独特的、蕴含风元素亲和力的微观结构,改良了现有飞行器尾翼的设计,使其空气动力学效率提升了惊人的百分之十五。霍恩海姆教授的整场授课,没有丝毫冗余的情感渲染,却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智慧与力量,每一步推导都有实物或数据支撑,最终赢得了一片信服而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脚踏实地、将知识转化为切实力量的最高赞誉。
下一个接棒登场的是路西梅捷教授,他的课题是《异兽功能学:能力探秘》。与霍恩海姆的冷峻实践风格不同,路西梅捷教授更像是一位沉浸在理论深海中的剖析大师。他的身形略显清瘦,语速平稳,但每个词的发音都异常清晰,带着一种学究式的精准,语调虽略有起伏以强调重点,但整体风格确实相对刻板。然而,当听众跟随他进入那由能量、器官与符文回路构成的微观世界时,无不为其讲解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入程度而叹服。
他如同一位最严谨的概念解剖专家,手持逻辑的手术刀,将复杂的概念一层层剥离、剖析,直至最本质的核心。他从最基础的异兽能量器官讲起,抛出并逐一解答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储能腺体的内部褶皱结构与元素亲和性,如何共同决定了其能量储备的上限与恢复速率?元素囊将外界能量转化为特定属性元素的效率,又与囊壁上铭刻的哪些天然或后天激发的微型符文回路的复杂程度及能量导通性直接相关?不同能量器官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通过能量经络相连,其协同机制如何通过特定的共振频率,实现1+1>2的能量输出效果?”
投影屏上,不再是实物照片,而是详尽的能量流动图谱、复杂的动态模拟图——可以看到五彩的能量流如同血液般在虚拟的器官模型中奔腾、汇聚、分流;以及各种外部刺激训练方案下,器官功能输出数据的对比柱状图,其差异显着到一目了然。他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特定频率的元素辐射、精神诱导以及体能训练,系统性“挖掘”和“增强”异兽潜在的功能输出极限。他的理论体系扎实得如同磐石,数据详实得令人咋舌。
然而,这种极致理性的探索,并非所有人都能沉浸其中。对于拉格夫这种更信赖肌肉记忆和直觉的行动派而言,这过于精细的知识灌输更无疑是一种煎熬:“太细了……每一个部分都要拆开来讲三四遍……听得我眼皮直打架……”他忍不住歪过头,用气声向身旁的兰德斯抱怨,换来的是戴丽一个警告中带着无奈的眼神。兰德斯虽然听得认真,试图理解那些精妙的能量协同模型,但也必须承认,部分过于艰深的理论确实让他感到有些思维滞涩。
就在一种混合着敬佩意识与些许疲惫的氛围中,达德斯副院长终于走上了讲台。而他的登场,瞬间如同一道温暖的阳光,驱散了理论堆积带来的些许沉闷,将整个礼堂的气氛彻底点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