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重回1982:狩猎兴家 > 第175章 围炉讲述狐仙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外头的雪,下到第三天头上,总算有了要停的意思。不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变成了细碎的、懒洋洋的雪沫子,偶尔还被风卷起来,在已经积了厚厚一层的雪地上打着旋儿。

天擦黑的时候,风又紧了,吹得屋檐下的冰溜子呜呜作响,像是有谁在吹一支凄凉的埙。屋里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灶坑里的火没完全熄灭,留着余烬温着炕。为了省油,只点了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灯苗如豆,在墙壁上投下摇曳的巨大影子。一家人,连同赖着没走的王猛和铁柱,都挤在热烘烘的炕上,围着一个小小的炭火盆。盆里是烧得通红的松木炭,没什么烟,却散发出一种干燥好闻的松香味,驱散了空气里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潮气。

这就是典型的东北猫冬夜晚。外面是能冻掉下巴的严寒,屋里是暖得让人犯困的安逸。没人说话,只听得见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窗外风的呜咽。

赵卫东和赵卫红两个小的,已经扛不住这温暖和安静,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被王淑芬轻声哄着躺进被窝,不一会儿就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黑豹趴在炕梢,下巴搁在交叠的前爪上,眼睛半眯着,耳朵却随着外面的风声不时转动一下。

王猛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他捅了捅旁边的铁柱,又看向借着微弱灯光在看那本《民兵手册》的赵卫国,没话找话:“卫国,别瞅你那破书了,眼珠子都快瞅出来了。咱唠点有意思的呗?这大长夜,干坐着多没劲。”

赵卫国放下手里那本其实没看进去几个字的手册,抬起头,煤油灯的光在他年轻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轮廓,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不少。他笑了笑,目光扫过炭火盆边几张期待的脸,连他爹赵永贵都吧嗒着烟袋,一副准备听闲篇的架势。

“行啊,想唠啥?”赵卫国把身子往暖和的火盆边凑了凑。

“唠点邪乎的!就……就你上回不是说过一嘴,晚上走路碰上点怪事吗?到底咋回事,细说说!”王猛来了精神,眼睛在炭火的映照下闪闪发光。铁柱也憨憨地点头,显然也对这类山野奇闻感兴趣。连张小梅,虽然手里拿着针线好像在纳鞋底,耳朵也明显竖了起来。

赵卫国沉吟了一下,仿佛在回忆。其实那晚“狐仙讨封”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只是觉得太过离奇,一直没细说。此刻,在这与世隔绝般的风雪夜里,倒是个讲故事的好时机。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能吸引人听下去的神秘感:

“那还是秋天,月亮挺亮的一个晚上。我去公社回来晚了,抄近道走的北沟那条老路。”他开了头,气氛立刻就有点不一样了。北沟那条路,旁边就是老林子,白天走都觉着瘆人,晚上更是没人敢单独走。

“走着走着,就觉着不对劲。”赵卫国压低了些声音,“太静了,连个蛐蛐叫都听不见。黑豹那会儿跟在我身边,也不对劲,它不往前跑了,就贴着我腿走,脖子上的毛都有点炸起来,喉咙里发出那种威胁似的低吼。”

听他提到黑豹的反应,王猛和铁柱都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猎犬的直觉,比人灵得多。

“我当时心里也毛啊,就抓紧了手里的柴刀。”赵卫国继续道,“正走着呢,前面路边一棵老槐树底下,模模糊糊好像站着个人影,穿着白乎乎的衣服。我心里还纳闷,这大晚上的,谁在这儿站着?”

“我走近了点,借着月光一看……”他故意顿了顿,吊足了胃口,连赵永贵抽烟的动作都停了,“那不是人!那东西,身子像人似的立着,可尖嘴毛腮,身后头还拖着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一双眼睛,绿油油的,直勾勾地盯着我。”

“妈呀!是狐狸精!”王猛吓得一哆嗦,差点把火盆碰翻。

赵卫国点点头:“对,就是一只得了道行的白狐狸。它看我看它,也不跑,就那么直挺挺地立着,然后……它居然开口说话了!” 他模仿着那种尖细、飘忽的语调,“它问我:‘你看我,像人还是像神?’”

这话一出,屋里几个人,包括王淑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狐仙讨封的传说,在东北流传太广了,几乎人人都听过。据说修炼有成的狐狸,会找有缘人讨一句“封正”,你说它像人,它就能早日修成人形;你说它像神,它就能得了神位。但要是说错了,或者骂它,就会结下仇怨,祸及家人。

“那你咋说的?你没骂它吧?”铁柱紧张地问,脸都白了。

赵卫国笑了笑,那笑容在跳动的火光下显得有些高深莫测:“我当时也吓了一跳,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但我记着我爹以前说过,走夜路碰上邪乎事,不能慌,更不能胡乱说话。我就想起老辈人传下来的应对法子,稳住心神,看着它的眼睛,尽量用平稳的口气说:‘我看你,像个穿长衫的教书先生。’”

“然后呢?然后咋样了?”王猛迫不及待地追问。

“我这话一说完,”赵卫国绘声绘色地描述,“那白狐狸,好像……好像笑了一下,对,就是那种很人性化的,满意的笑。它冲我点了点头,然后身子一晃,就跟一阵烟似的,没了!原地就留下一小块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