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34章 逛西市,投喂吃货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章 逛西市,投喂吃货们

高台周围早已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

刘伯拉着陈小九费了些力气才挤到前面,只见高台上铺着块猩红的地毯,一个胡姬正随着羯鼓的节奏起舞。

她穿件桃红色的窄袖舞衣,裙摆开衩到腰,露出雪白的小腿,腰间系着圈金铃。

鼓点渐急,她旋转得越来越快,红裙像朵怒放的花,金铃“叮铃”作响,转得最快时,整个人像团燃烧的火焰,裙角扫过地面,带起一阵香风。

“妙!”周围的看客拍着手叫好,有个喝醉的胡人商人,干脆摘下腰间的玉佩往台上扔,引得胡姬回眸一笑,眼波流转,娇媚得像要滴出水来。

“确实婀娜。”陈小九看得入神,想起刘伯说的“胡姬旋转时,裙角能扫到脚踝,金铃响得比银铃脆”,果然半点不假。

直到羯鼓停了,胡姬躬身谢幕,他才跟着人流慢慢往外挤,心里还在回味方才的舞姿。

“看够了?”张正堂笑着打趣,“再逛会儿,带你去看咱们的酒楼。”

日头渐渐偏西,西市的人流才稀了些。张正堂带着陈小九往延康坊走,转过两个街角,就看见座两层的小楼,门面不算特别阔气,却带着股说不出的雅致——原是家绸缎庄,门楣上还留着“锦绣坊”的刻痕,只是换了块新的匾额,暂时空着,等着题字。

“怎么样?”张正堂推开虚掩的木门,“这儿地段不错,离西市近,坊里又多是官宦人家,客源不愁。”

一楼的正厅空荡荡的,只有几个工匠正用墨斗放线,地上画着些歪歪扭扭的记号。二楼的楼梯是新换的木梯,踩上去“吱呀”作响。

张正堂指着二楼的隔间:“打算把这儿隔成五间雅间,就是你说的‘包厢’。用松木做隔断,刷上清漆,再挂块细竹帘,客人来了,想敞着就敞着,想私密就放下帘子。”

他推开一扇朝街的窗,外面的吆喝声顿时涌了进来:“你看这窗户,做得大些,客人吃饭时能瞧见街上的光景,喝多了推窗透透气,也舒坦。”

陈小九点头:“包厢的门得做双开的,方便上菜。再在墙上留个小洞口,安块木板,菜做好了从外面递进来,不用开门,省得跑风。”

“这个主意好!”张正堂赶紧叫过木匠,让他记下,“就按陈郎君说的做,洞口做得稍大些,汤碗菜碟都能递。”

两人又转到后院,院子不大,却很规整。

陈小九指着墙角:“灶头得重新垒,得盘成‘一’字形的连灶,五个锅眼儿,一个火门就能供上,省柴,还能同时做菜。最边上盘个高灶,比人膝盖稍高,专门用来爆炒,火旺来得快,菜才够香。”

他蹲在地上画了个草图,“灶膛得深些,能装更多柴,免得炒着菜还得添火。烟囱要高出屋顶,免得烟往院子里飘。”

张正堂叫泥瓦匠过来,指着草图细细交代。

工匠们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他们盖了半辈子房子,还是头回见人把灶头琢磨得这么细。

忙完这些,两人坐在后院的石凳上歇脚。

张正堂让伙计沏了壶茶,望着空荡荡的正厅,忽然咂咂嘴:“总觉得还差了点啥!”

陈小九也皱起眉。

他想起方才在西市食摊看到的景象,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富商贵人,都是围着矮桌或坐或跪,蒲团垫在身下,久了腿麻不说,端个汤碗还得弓着腰,实在不便。

“伯父也觉得?”他眼睛一亮,“我也觉得矮桌蒲团别扭,尤其在酒楼里,客人喝了酒,想伸个腿都难,万一碰翻了碗碟,多扫兴。”

“可不是!”张正堂一拍大腿,“上次请几个朋友在别处吃饭,有个将军喝醉了,猛地站起来,被蒲团绊得差点摔倒,闹了好大笑话。你有啥主意?”

陈小九从怀里掏出小本子和炭笔,蹲在地上画起来。

先画个四四方方的桌子,四条腿高高支着,桌面画了几道横线:“这叫八仙桌,桌面三尺见方,能坐八个人。桌腿要结实,底下是空的,客人想伸腿就伸腿,想踩个脚凳也方便。”

又画了一个圆桌,能坐十个人。

他又在桌子旁画了个带靠背的物件,椅子腿也是高高的,靠背呈弧形:“这叫椅子,底下有四条腿,上面有靠背,坐久了腰不酸。客人喝多了,往靠背上一仰,多舒坦,比蜷在蒲团上强十倍。”

张正堂凑过去,盯着图样看了半晌,忽然哈哈大笑:“你这脑子咋长的?这么简单的物件,咋没人想到?”他指着椅子的靠背,“这弧度得按人的腰来做,太直了硌得慌,太弯了又坐不稳。桌子的高度也得讲究,手肘搭在上面,筷子能自然够着碗才正好,高了低了都费劲。”

“正是这个理。”陈小九又添了几笔,在桌角画了个小圆圈,“桌子边缘得磨圆了,免得客人不小心磕着腿。椅子腿底下要装软布垫,挪动时不发出声,免得吵着其他客人。”

张正堂越看越觉得妙,赶紧把木匠头领叫过来,把小本子递给他:“照着这个做,先用硬木打一套样品。桌腿雕点简单的云纹,不用太花哨;椅子靠背嵌块薄板,能刻点山水花草,显得雅致些。做好了先摆在正厅,看看效果,好的话,雅间里也全换这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