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47章 长孙无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仪殿。

长孙无忌踏着青砖进殿。他停在殿中,双手抱在一起,弯腰下去。

“陛下,臣有罪。”腰杆弯得笔直,像是一柄即将出鞘的剑,“这几日忙于核查关中户籍,竟连陛下的朝会都旷了两次,也未进宫给陛下、皇后请安。清晨在宫门口见了承乾,才知道太子近日还拜了先生,臣竟一无所知……”

李世民握着朱笔的手顿了顿,视线从奏折上移开。

御案上堆着半尺高的文书,最上面那本摊开着,正是陈睿关于精盐制作的奏疏,墨迹还带着新干的光泽。

他看着长孙无忌微颤的肩背——这位大舅哥素来沉稳,连当年玄武门之变时都没见过他这般局促,显然是揣着满肚子的疑问来的。

“辅机这是说的什么话。”李世民放下笔,指了指旁边的锦榻,“坐。承乾那小子,我就是给他找了个聪慧的玩伴。”

长孙无忌没坐,反而又深揖了一礼:“陛下不必宽臣的心。臣虽愚钝,也看得出陛下在谋划大事。只是……”他抬眼,目光撞进李世民深邃的眼底,“臣忝为外戚,蒙陛下信任,位列中枢,却事事落在人后,实在有负圣恩。臣请辞……”

“你啊。”李世民忽然笑了,起身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胳膊,“朕要是信不过你,这两仪殿的门槛,你能踏进来?”他转身从御案上拿起那本奏疏,递了过去,“自己看吧。”

长孙无忌双手接过,指尖触到纸页时微微一颤。

奏疏的开头画着几幅简笔图:一口粗陶大缸,里面沉着密密麻麻的盐粒;旁边是个竹编的滤架,标注着“麻布三层,桑皮纸两层”;最下面写着“每石粗盐可得精盐七斗,色白如霜”。

他越看越心惊,指腹划过“五姓七望私盐价百二十文,官售精盐三十文”那行字时,指节都泛了白。

“陛下……”他抬头时,声音都有些发飘,“这是要动盐利?五姓七望把持盐道百年,清河崔氏在沧州有十二座盐场,范阳卢氏的盐队敢在幽州官道上设卡收税,就连关中的小吏,都要看着他们的脸色办事。咱们骤然以半价开售,他们岂能善罢甘休?”

“善罢甘休?”李世民哼了一声,走到殿外的回廊上。太阳正好照在他龙袍上,织金的龙纹仿佛活了过来,鳞片间都闪着光。

“去年陕州大旱,朕让各地开仓放粮,结果呢?华阴的杨氏把粮仓锁死了,说‘仓中无粮,只有家谱’;太原王氏更绝,让家丁扛着祖宗牌位守在粮库门口,说‘宁让粮霉烂,不供乱臣’。”

他猛地转身,龙袍扫过廊柱,带起一阵风,“辅机你说说,那些百姓是朕的子民,还是他们五姓七望的私产?”

长孙无忌喉结滚了滚,想起去年赈灾时的惨状。

他奉旨去河东调粮,亲眼见着饥民趴在卢氏盐仓的墙根下,而墙里传来丝竹声——卢家正在办堂会。

那时他只能让人拆了驿馆门板,煮了粥给百姓,可那点粥,连塞牙缝都不够。

“可……”他还是犹豫,“五姓七望根系盘错,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崔氏的门生在吏部掌着选官,卢氏的人在兵部管着军饷,咱们动他们的盐利,怕是朝堂要乱。”

“乱?”李世民冷笑一声,从廊上捡起一片桐叶,叶脉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这朝堂早就被他们搅得乌烟瘴气了!你以为去年科考,为何录取的三十个进士里,有二十八个是世家子弟?你以为关中的税银,为何年年收不齐?他们拿着百姓的血汗钱修庄园、养私兵,还敢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他将树叶捏碎在掌心,“朕告诉你,这精盐就是一把刀,朕要亲手握着,把他们扎在百姓身上的吸血管子,一根根挑断!”

长孙无忌看着皇帝掌心里的碎叶,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时他还是个少年郎,两人在太原的酒肆里偷喝酒,李世民说:“将来我若得了天下,要让种地的百姓有饭吃,织布的女子有衣穿。”

“陛下打算如何做?”他问,声音里的犹豫散了大半。

“十日之后,长安万年共开二十一家官铺,挂‘皇唐精盐’的牌子。”

李世民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在长安的位置,“陈睿的法子能让精盐产量大增,朕已让少府监赶制了百口大缸,就在咸阳设了工坊。价格定在三十文一斗,比世家的私盐便宜大半,品质还更好。”他又点了点洛阳、太原、扬州,“这些地方的也要设立官盐铺,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跟着朝廷,能吃上干净盐、便宜盐。”

“世家若是动手脚呢?”长孙无忌问,“他们要是让人去官铺闹事,或是栽赃陷害官盐……”

“朕早留了后手。”李世民从袖中掏出一份名单,“这是五姓七望在京中私兵的名册,你让金吾卫悄悄盯着,敢动官铺一根手指头,就按‘谋逆’论处。至于官吏……”

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朕已让戴胄盯着吏部,凡是敢拖延官铺文书的,先摘了乌纱帽再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